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手足口病又來了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5/06 10:3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7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我朋友的 3 歲女兒在去年 6 月發燒多天,口腔有潰瘍,手掌和腳掌出水疱,很痛很不舒服,其後確診為手足口病,經過請假及休息一星期痊癒。

每年 5 月都是手足口病高峰期的開始,大約持續 3 個月,其實在香港手足口病全年都會發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是高峰期。去年高峰期持續時間比較長,一直至冬季今年 1 月才緩和。衞生防護中心在去年 5 月起 11 月內,共記錄 700 百多宗手足口病院舍爆發個案,比再之前一年多近一倍。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小童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七十一型引起,後者比較受關注,因為它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和腦炎。不用害怕,大部分患者的病徵都是輕微的,並且會在 7 至 10 天內痊癒。

病徵一般是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一兩天後,口腔內的舌頭、牙肉以及兩腮內側,會出現疼痛的水疱,然後會形成潰瘍。手掌及腳掌亦會出現小水疱紅疹,所以叫做手足口病。

此病沒有針對的藥物治療,也沒有疫苗預防針,病者要有充足休息和多喝水,亦可用藥物治療徵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起的痛楚。我們作為父母的,沒藥沒針打不代表甚麼都不做,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如有持續高燒和神情呆滯等情況,應帶病者及早求醫。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和糞便傳播,因此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

我家裏有 3 個女兒,很少發燒患大病入醫院,不是因為爸媽是醫生,而是我們十分注意衞生,用清水及梘液洗手、不共用毛巾個人物品、患病時立即戴口罩甚至隔離。

預防勝於治療,知易行難。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撰文 : 陳沛然醫生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