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運動可降癌症風險 最有效預防邊種癌?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5/18 16:58

最後更新: 2016/05/18 17:02

分享:

分享:

勤做運動除了可以減肥、減低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外,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一項最新的大型分析研究發現,每周做2.5小時運動,包括跑步、游泳等,有助降低患癌風險7%。

研究人員分析了1987年至2004年間的12份歐美研究,涉及約144萬人,年齡從19歲到98歲不等,年齡中位數為59歲,當中57%為女性、43%是男性,探討他們的運動紀錄、與26種癌症之間的關係,他們平均被追蹤11年,平均每週運動約2.5小時,運動方式包括快步行、跑步與游泳等等。

研究發現,長期運動習慣者多為年輕、受教育程度高、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低、不吸煙的人,而經常運動有助降低13種癌症的罹患風險。

運動最多的一組人,患食道癌的風險降低42%。針對本港首3大致命癌症:肺癌、大腸癌及肝癌,經常運動亦有幫助,研究發現可降肺癌風險26%、肝癌27%,而直腸癌及結腸癌亦分別降低13%及16%。

另外,腎癌、子宮內膜癌、血癌、骨髓瘤、頭頸癌、膀胱癌、賁門胃癌及乳癌的風險亦相對降低。至於另有13種癌症風險未有明顯降低,研究人員分析後指出,積極做運動可把癌症風險降低約7%。

浸會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梁廣泉指出,運動有助促進新陳代謝、減低細胞受外界環境或食物影響而基因突變的機會,而臨床所見,大部分求診病人都是年紀較大、缺乏運動的。

對於美國的研究發現,運動最多的那一組人患食道癌的風險降低42%。梁廣泉表示,曾有逾60歲的男富商,進食時發現吞咽有困難,求醫後確診食道癌,更已擴散至肝臟,正接受化療,該男病人雖沒有家族史,但有吸煙習慣,加上不愛運動,平日駕車:「連追巴士都不用」,BMI屬重度肥胖。

另一名逾40歲、任文職的男病人,本身食量大、多吃肉,且少運動,有大肚腩,他因大便出血而求醫,最後發現直腸有腫瘤,並已擴散至淋巴,已完成放射治療,正做化療。

梁廣泉稱,大腸癌病人多是常吃紅肉、動物脂肪、少吃纖維、缺乏運動及中央肥胖,因遺傳而患大腸癌者是低於1成。他提醒,市民應維持均衡飲食、多菜少肉及常做運動外,亦應有充足睡眠,為自己減壓。他解釋,長期壓力會降低免疫力,易引起不同疾病,而情緒對癌症、糖尿及血壓亦有影響。即使是癌病康復者,亦應每天做30至25分鐘運動,例如跑步、游水或在家跳繩等。

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指出,過去也曾有其他研究,證明運動有助預防癌症,他表示認同是次研究結果,但提醒市民,不會單一因素就導致癌症。他指出,曾有一名40歲的男性,因大便有血求醫,發現患上腸癌第3期,需接受手術及化療,因該男病人家族無相關遺傳史,相信患癌是後天生活習慣不好所致。

他透露,該男病人任文職,本身工作繁忙,一個月也未必運動一次,除了上、下班時會走動外,「幾乎不動」;加上飲食不節制,一周多餐只吃紅肉,身高1.7米便重180磅,身形偏胖;經治療後,他漸漸康復,並要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開始做運動。

本港平均每年逾1.2萬人死於癌症,為了自己與家人健康,應經常運動、定期做健康檢查。大部份的癌症,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是可控制或治癒的,市民應多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一發現有任何異狀,應及早求醫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