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少年滋味》用音樂講香港兩代價值分野

City

發布時間: 2016/06/09 17:22

最後更新: 2016/06/09 18:31

分享:

分享:

張經緯導演的紀錄片《少年滋味》拍攝了九位年輕人/小童的訪談,也展現了九個家庭面對子女發展/成才的看法,簡潔有力,發人深省。

盡管戲中,無論父母和子女,聽到的看到的都已是近年社會常常談到的問題,過度操練的主流學制,求成心切的家長,另尋一片天空的少年,但看起來仍是令人心頭一凜。

憑《音樂人生》打響名堂的導演張經緯,依然以音樂為入門階,所拍攝的九位年輕人,都與音樂有緣,但大都是戰戰兢兢,因為他/她們現在享有的音樂空間,不過是成長中的過渡階段,目標是給予他們一種技藝和履歷,功利性;他/她們學習音樂,有的並非單純為了音樂,又或者發展自己天賦。張經緯的《音樂人生》拍攝拔萃男生黃家正,也是透過學音樂這門學生熱衷但卻流於功利的技藝,看香港社會,《少年滋味》異曲同功,從不同少年人身上,發掘了不少社會面貌。

小孩們都天生好玩,卻沒有相應的空間給他/她們發展;音樂,在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寄托,甚至是一種一閃即逝的奢侈,長大了,仍是要沿著父母的路徑和安排走下去,做專業人士、到外國升學,又或者考取演奏級的成績,豐富履歷。

九個被訪者,最大的是24歲,最小的只有10歲,家境由中產至基層,最令人感興趣的,正是父母和子女的期望和落差,有人只想做義工,實踐自己,而並非父母悉心安排的英國升學;有人是新移民,也把觀眾帶回青海老家,說到了中港間那火辣辣的矛盾。只有10歲的Nicole尤其思想成熟,笑容滿臉,熱愛自由,不想當奴隸,也想將來當演員,希望她不會半途放棄,一帆風順。

凱婷自小受欺凌,常逃學,學打鼓可能是她唯一自發興趣。

出身基層家庭的凱婷,常常感到受欺凌自卑而逃學,學打鼓似是唯一她有動力學習的興趣;出身中產家庭的高才生Vicky感到父母想她成為醫生,以音樂作為喘息的空間。人物盡管不同,但處境何其相似。

簡單而言,戲內展示了,兩代間的價值觀的分別。上一代認為求學是為生存,一切都是出人頭地的手段,這一代則重視自己身份,實踐自己夢想。

這戲有趣之處,正是呈現了這批孩子的現況,也折射了香港某種處境,由上而下的栽培和期望,對照由下而上的反抗和無奈。最傷是,沒有人能覺得稱心滿意,也沒有人真的開心。

Vicky來自中產家庭,父母都希望她當醫生,這處境太香港了。

它像照鏡一樣,映照到一批家長的矛盾,用心栽培子女,自己認為含辛茹苦,卻從來不以子女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它也反映不少少年人的經歷,不知不覺中,被倒模成一式一樣的人,失掉了學習興趣,個性志趣都被磨平。

義工王Paul沒有按母親期望到英國升學,反而當義工工作尋找自己滿足感。

它以小見大,都是老問題。不想子女落後於人,卻令他們慢慢變成功課、學制、樂器和父母期望的奴隸,labour of love,絕對的傷感。

Janice當遊戲模特兒賺外快,透過寫作抒發自己內心。

英雄莫問出處,成功和出人頭地,也不是只有一種樣式。溝通失落,親子關係變質,童年已這般不快樂,他/她們如何能面對人生往後的種種挑戰呢。當父母的,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撰文 : 馬斯

欄名 : 隨心睇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