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德蘭修女」:港父母追求贏在起跑綫很瘋狂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11/24 12:07

最後更新: 2016/11/24 14:15

分享:

分享:

被冠以香港「德蘭修女」稱號的聖士提芬會創辦人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於1966年、僅22歲之齡,隻身從英國到港,走進當時「三不管」的九龍城寨,跟道友、黑社會、街童、妓女做朋友,以福音助他們脫離毒癮,之後又積極協助最低層的貧困港人、以至迷失成癮的年輕人;在港50年無償地默默耕耘貢獻,見盡香港的問題根源,亦見證了香港由英國變為中國管治,社會對政府不滿聲音此起彼落,在她的眼中,港人與50年前一樣「貧窮」,只是形式不同了,呼籲港人以「愛」及「尊重」,化解問題。

Jackie憶述,於66年初來港時,滿街貧孩,只有7、8歲,要睡在廁所或貨車,基層父母為供子女到外國讀書,艱辛地打數份工,爭取向上流的機會。她形容那年代的香港人「信自己」可創一片天,但今天的港人,卻不再「信自己」,生活難以發圍時,只會歸咎於政府及別人,上街抗議,卻未提出實質可行的意見。

她認為,英國政府虧欠了香港人,在統治香港期間,只建立了有效率的公務員團隊、但不容許參與,導致團隊只懂奉旨行事,沒有培養他們自決的思考能力,情況延伸至香港回歸後。她在香港回歸後數年,曾提醒政府高官員,要聆聽年輕人心聲,但至今仍未見政府有聆聽過:

好像港獨,為何連討論也不行?

她表示,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極大問題,課堂不推動學生討論,曾有母親向她投訴指兒子「駁咀」,她反問母親只視其為挑戰,其實可以是兒子跟他討論,她認為,社會要多討論才健康:

當父母感到不安全時,子女也不會覺得安全。

不少父母為贏在起跑線,在孩子未出世已開始幼稚園報名,甚至寧花50萬元去買學校債券,她直言行為屬瘋狂:

全世界沒有人像香港人般,會花50萬為孩子找學校!

爭到學額後,幼稚園又已開始比拼,早上返英文幼稚園、下午返中文幼稚園,再有不同的補習,唸幼稚園,竟然摺手巾放入盒子中也有評分,她忿忿地表示「Crazy!」對於一個在英國接受教育長大的她來說,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港50年,潘靈卓發現香港仍缺乏兩樣東西:「愛」及「個人關係」(personal touch)。她形容,本港的教育「機構化」,硬塞知識,她反希望回到舊時的「師徒制」,因師傅教的不只是手藝,更會關心學徒,讓他們感覺到愛,他們便會建立起自信來:

耶穌也是用此方法訓練門徒,是關心他們,不是靠讀神學!

她憶述,有朋友曾想培訓有音樂天份的基層兒童組成管弦樂團,並以用6個月時間進行訓練之後進行表演,但她認為,該朋友著重於管弦樂團的成果,而不是著眼於培養兒童的個人成長,因此她不表支持:

如果孩子知道你重視他們、多於表演的成果,他們將會表演得更好!但現今社會,已很少人明白這一點!

在潘靈卓身後的是作品,是由一名戒毒者繪畫清拆前的九龍城寨。(陳國峰攝)

她強調,自己多年來一直是用同一標準,看所有癮君子或有問題的家庭︰

他們都是特別的人,神創造每個人均是特別的,我不會用社會的標準來量度,而是以尊重的態度,服待他們!

她在城寨接觸過不少黑幫頭目、跟他們「講耶穌」,雖然部分「大佬」最後沒有信耶穌,但卻十分敬重她:

我不會嘗試改變他們的想法,但我想耶穌觸摸他們的心。

曾有年輕吸毒者對她說,很多外國人到九龍城寨當義工,他們會唱歌、講道,但轉眼就飛回原居地過舒適的生活,但她卻留在城寨跟他們一起,認為她留下來只有兩個原因:

「一是你是英國派來的間諜;一是你所說的耶穌是真的,你是愛我們的!」

潘靈卓為協助有需要的人戒毒,租過全港90多個地方,包括一樓一的房間,在他們毒癮發作時,陪伴及禱告。

她建立的聖士提芬會發展至今,已在香港以至東南亞5地方或國家,提供服務予有需要的貧窮人士;她又獲政府批地、以及有心士支持,在沙田亞公角山上建立「城門之源」,以家舍的形式協助不同類型的問題青年重新適應生活,默默地以福音解決不同階層人士的問題。

為紀念她來港50年的「禧年」,將於本周五至日(11月25至27日),在九龍寨城公園進行維時50小時、多名來自外國的管弦樂師,將現場奏出弦樂,配合公開敬拜活動,歡迎市民參與。有興趣知道潘靈卓50年在港事跡,可按此觀看「真.城寨英雄」

為何舉辦大型敬拜會?她笑言,不想慶典變成「喪禮」,不斷拍照、食大餐並輪流說她的往事:

我想將焦點放回神,不是我!

改編自潘靈卓著作《追龍》的同名舞台劇,將於今日起一連3日上演。

【其他熱話】頭髮「油笠笠」 拆解洗髮水矽油成份之謎

【其他熱話】動物護理復健診所 給年老貓狗一個幸福晚年

【其他熱話】林日曦奮鬥史 從「IVE仔」到「腦細」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