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社工莫儉榮身教兒子:與孩子溝通要用「心」
發布時間: 2016/12/08 11:0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0
在聖保羅書院畢業的失明社工及十大傑出青年莫儉榮,積極組織盲、聾人士的馬拉松、毅行者、高爾夫球等活動,以行動宣揚傷殘志不殘的信息。中學時同學帶他行山及看默劇,令他明白到不因身殘而自我限制的道理,啟發他教導兒子做人要有視野、敢於挑戰自己的正向態度。
見莫儉榮說話,總是臉帶笑容。問他為何那麼開心?他說:
我不知道自己是笑的。
他的笑,由心生。趁母校聖保羅書院165周年,這天他回校「參觀」,細說當年:
聖保羅書院給我很多自由,沒有因為我是失明而不帶我去玩。
同學從不看輕他
13歲完全失明的他,入讀聖保羅書院時要靠凸字書來學習。雙目雖然失明,然而個性樂觀的他,感恩當年同學們並沒有因此而看輕他,還主動提出與他一起行麥理浩徑,嚇得老師目瞪口呆。可同學卻說:
爬山是用腳的,不是用眼睛。
就這樣,成長中的他敢於突破自己。與同學做功課時,他會煮回鍋肉湯麵招呼大家;同學會帶他看默劇,告訴他「可以從道具聲、步行聲中感受劇情。」他更參加校內的話劇學會、辯論學會,表現自己。
同學間互相接納,影響他畢業後選擇當社工,積極創辦了盲人高爾夫球會,推動失明人士不因身殘限制自己,又利用資訊科技幫助盲人日常生活。近年他積極組織香港傷殘共融網絡,成立猛(盲)龍(聾)長跑隊,鼓勵盲人和聾人互補,一起參加馬拉松比賽、毅行者,以行動告訴大家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導勿自我限制
這種精神也影響他教導兒子。他的太太嚴重弱視,一直在光與影間培育兩名兒子。面對育兒的壓力,他卻輕鬆地說:
我沒辦法教他們筆順和寫字,但鼓勵他們看書、看成語節目,所以他們的成語是不錯的。
他知道夫婦因為視力不佳,小兒子小時候會把不愛吃的排骨全倒在桌底下,以為瞞得過他,於是他教訓說:
雖然爸媽是看不見,但你們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他喜歡帶孩子去旅行、去圖書館,告訴他們不要給自己限制。結果,大兒子在大學不斷轉科,由最初的建築系,到會計系,直至找到最終追求的電腦學系,現在於電訊商工作;小兒子則對海洋生物有興趣,選擇往台灣修讀一門叫「優閒事務管理」的學科,學習海洋生態、旅遊保育等知識。莫儉榮告訴孩子,生命不要自我限制,沒有事情做不來。
與兒子同做毅行者
莫儉榮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說是看凸字書「浸」出來的。他看到殘障家長都擔心難以培育子女,於是成立了「富二代殘障家長子女教育基金」,積極發展資訊科技幫助家長教導子女。而他亦以身作則參加毅行者,更與小兒子一起走到終點。
莫儉榮認為,很多人都看得「見」,但沒有看得「到」,他相信與孩子溝通要用「心」,給予空間,讓孩子去感受自己。他相信,父母的身教比甚麼都重要,雖然「看」不到,卻能以另一種感官敏感地與兒子相通。
【其他熱話】兒童節目主持Harry哥哥:父母是子女的人生指南針
【其他熱話】棄投行百萬年薪 做全職爸爸重塑子女關係
【其他熱話】古靈精怪中藥材 夜明砂的真身是甚麼?
全文刊於《晴報》
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失明夫婦育兒:失去視力別失去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