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扮靚不問安全 15個要醫生主理的高風險醫療美容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12/12 11:37

最後更新: 2016/12/12 18:02

分享:

分享:

不少女士甚或男士做facial都是為貪靚,但又知否幫你做facial的是美容師、抑或是醫生?消委會發今日布有關醫療美容的研究報告,訪問逾1000名消費者、以及與600名巿民進行較詳細訪談;發現8成受訪者誤以為醫療美容僅屬一般美容程序,更有半數用家「做咗都唔知」;事實上,有15項美容療程,規定需由醫生或牙醫處理,但逾9成指有關療程均由美容師處理而非醫生。

究竟為何要做facial?消委會研究顯示,3/4受訪者做facial為保持年輕或美顏,逾1成認為有需要處理身上一些「問題」、又或要增加自信心。

【延伸閱讀】港女花4萬元脫毛 換來一級燒傷

而做facial亦非女士專利,接受醫療美容的男、女比例為2比8,即8個接受醫療美容的女士,就有2名男子接受醫療美容。主要年齡層為25歲至44歲,逾半數更至少每個月做一次,平均花費約6,600元買療程,當中逾6成半為一次過付款。

最多人進行的屬體外能量源程序,有逾6成人進行激光療程、其次是需由醫生主理的水磨嫩膚(JETPEEL),亦有近2成2人接受射頻療程。

以為試做價吸引?逾5成7人正因「試做價」而往接受療程,惟有近3成人卻於做facial中途被硬銷其他療程,甚至要求加錢將療程升級;另有28%人直言被推銷時更被批評外觀。

消委會以顧客身份向美容院、美容中心、診所及醫院查詢,發現大部分均無或拒絕提供程序價目表,由美容院或美容中心提供程序的資訊,亦各有不同。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左)、以及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嫻。(陳偉英攝)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表示,消費者很多時對所購買的醫療美容程序不了解,「唔知自己買咗咩!」更對政府界定的醫療美容程序認知十分不理想,認為源於現時港府未對醫療美容有明確定義。

消委會促當局就醫療美容服務作出有法律效力定義,同時就儀器及提供服務行為設發牌制度,要求進行醫療美容者有一定資歷要求;一旦出現事故,服務提供者亦須作出呈報。

15種需由註冊醫生或牙醫處理的醫療美容程序:

1.     皮下填充劑注射

2.     A型肉毒桿菌毒素注射

3.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清

4.     自體細胞療程

5.     冰釋細胞複製再生療程

6.     美白針注射

7.     減肥針注射

8.     中胚層療法

9.     微晶磨皮

10.   化學剝脫

11.   水磨嫩膚

12.   水鑽嫩膚加真空療程

13.   高壓氧氣治療

14.   無壓槍

15.   漂牙

資料來源:食衞局

【其他熱話】淘寶買里數786元飛倫敦 當心隨時犯法!

【其他熱話】貴價有機雞翼睇真D 無激素≠無抗生素

【其他熱話】易潔鑊會致癌?專家拆解易潔鑊釋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