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insey報告:三大類活動將被AI取代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1/13 15:09

最後更新: 2017/01/13 15:14

分享:

分享:

麥肯錫最近就發表報告以評估全球經濟的自動化技術潛力。報告將全球職業不同的工作內容作詳細分析,歸納出5大類型,共18種工作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社交和情感能力、人質能力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體能。該18種能力已涵蓋全球800多種職業及2,000多項工作活動。

專業溝通行業較難取代

麥肯錫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倪以理表示,如將職業細分至不同的工作內容,未來全球將有49%工作活動可以透過現有技術自動化,但實際上完全自動化的職業佔比不到5%,而部分自動化的情況則愈來愈普及,預計6成的職業或行業中,至少有3成的工作內容在技術上可實行自動化。

最容易自動化的工作活動為重複性體力勞動工作,如製造業工廠及餐飲等。隨著技術改良,未來就連資料數據收集及數據處理的工作亦會逐漸自動化,換言之即被取代。倪以理舉例,媒體記者甚至醫療工作都屬於數據收集與處理,而未來其工作內容亦可以由機器替代。較難取代的則是掌握決策權的主管,以及專業服務或專業技能工作,如需要溝通技能的如教育行業。他指出,雖然知識目前可在網絡上迅速找到,但要將知識傳授,亦必須要靠人與人溝通才可達到。

有指自動化會為環球勞動市場帶來龐大失業潮,倪以理就表示,以往在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洪流中,人們在轉型時確會有短暫性失業,但隨之而來的新職位就更多。以製造業工廠為例,機械人未來或會取代工廠中的工人,但機械人製造業及相關的產業亦應運而生,當中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面對自動化的挑戰,企業必須重新定立工作流程,倪以理表示,大型企業有能力投資自動化技術,而小型企業亦可受惠,唯獨中型企業出現危機。他解釋,今後大企或會將某些工序拆細並外判至擁有技術的小型企業,如3D打印,相反中型企業則礙於投資自動化成本上升,卻難以達到成本效益,導致進退兩難情況。人力資源方面,自動化趨勢下對勞工技術要求不同,勞工亦必須轉型。

自動化支撐世界經濟增長

倪以理預料,未來將是人與機械共同工作的時代,以醫療行業為例,醫生以往要知道病人的健康情況必須掃描病人身體繼而診斷,未來機器可以快速掃描病人身體,並為醫生列出病症判斷,加速醫生診斷效率與準確性,醫生的角色就轉為與病人溝通及安撫病人心理為主。

目前環球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倪以理就表示,人工智能或自動化技術正正就是解決人問題的靈丹妙藥。他指出,以往全球經濟增長平均有3.5%,當中有1.7%來自人口紅利,即人口增長令生產力提升,另外的1.8%則增長來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但隨著出生率下降及人口老化,人口紅利減少甚至消失,提高工作效率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報告亦提到,自動化可以填補勞動力上的缺失,大幅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預料可為全球GDP貢獻0.8%至1.4%增長。

 

撰文 : 李彥煒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