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繁殖場十年 史納莎眼盲耳閉只敢行坑渠【有片】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1/17 19:35

最後更新: 2017/01/17 21:10

分享:

分享:

佇足寵物店,可以看到不少可愛的小貓小狗,但你有沒有想過牠們的父母可能正不分日夜被困在繁殖場,只為了配種?

今年約16歲史納莎母犬思思,前半生那十年都在非法繁殖場內過著非人生活,直至2010年在警方、愛協及漁護的聯合行動中被救出。但思思當時的身體已嚴重殘障,除了不良於行、聲帶被割,更需摘除左眼,右耳亦疑因長期照顧不善而閉塞,牙齒一隻也不留,嘴部更出現潰爛,即使癒合,進食流質食物時亦會「漏口」,領養通告刊出了大半年,也沒有人願意收養,給牠一個真正的家。

家中原有一隻史納莎的林小姐,得知思思的故事後感心痛,帶同自己的小狗與思思見面,兩狗「一拍即合」,成為了一家人。但接思思回家後,林小姐才發現,思思除了身體有殘障,心靈亦較脆弱,生活的習慣亦要從頭學起:

一時衝動接了思思回來,但無仔細想過會面對什麼問題,回來後發現的首個問題,是牠長期會搶食物,可能因為以前不爭就沒得吃;牠亦會在同一地方進食及如廁,有時甚至在自己的飯兜大小便,令我想到,可能牠在繁殖場時被困籠,無選擇的權利。

林小姐用了兩年教懂思思(左)分清如廁及用膳的地方,但因為牠患上腦退化,很多事都忘記了,甚至連主人都不認得,林小姐於是轉做兼職照顧牠。右邊為桃桃。(經濟日報記者程志遠攝)

【延伸閱讀】50磅狗女兒行不得 爸爸揹上山看世界【有片】

思思的同伴桃桃,今年約7歲,亦是曾被困在繁殖場內用作配種的母犬,2014年繁殖場倒閉,令牠「重獲新生」,牠當時被估計是8歲,年紀較大,加上有尿石問題、趷腳,兩個多月都未有人領養。

林小姐領養牠後,帶牠看獸醫,發現桃桃只有4歲,但只餘兩隻門牙、聲帶被割,亦有O型腳問題(長期困籠的小狗因移動空間不足,腳部較易變型)。(經濟日報記者程志遠攝)

更嚴重的是,桃桃因為曾經多次剖腹生產,即使尿石問題惡化,都難再開刀做手術。

要照顧繁殖場的狗兒,須有巨大的耐心。林小姐說,每教牠們一件事,就會知道多一點繁殖場的可怕情況。

思思及桃桃有別於一般狗,不但對「去街街」無興趣,更會焦燥不安,甚至不願在平地走路。圖中的小狗桃桃,因為O型腳問題,走路的步姿與一般狗有別。(經濟日報記者程志遠攝)

初期牠(思思)外出時不願走路,但到坑渠位置又願行,可能因為牠在繁殖場只在鐵籠內走動,所以只懂在鐵枝上行,平路對牠是太陌生,我當刻感到心痛,原來牠過去十年只在鐵枝上行走。

林小姐說,思思及桃桃除了食,對其他事多不感興趣:「牠們都不懂玩玩具,怎教也不懂,給玩具牠,只都會聞,無其他反應。」(經濟日報記者程志遠攝)

做了7年獨立動物義工的何頴妍直言,在繁殖場救回的動物,情況可以差得難以想像:

牠們全身的毛髮均是很混亂及污穢,當帶牠們去看醫生,就會發現有多次開刀痕跡,獸醫更說部分並非由醫生動刀的。

何頴妍為了更了解貓狗,轉行到獸醫診所任護士及進修,希望可以一己之力,拯救更多小動物。圖中的小狗朱古力便是其一個「受助者」,牠被市民在繁殖場購入後,因太難照顧而棄養。何指,當時牠不但十分瘦弱、聲帶被割,全身皮膚嚴重敏感至出現爛肉,幸經照顧後好轉,覓得願意照顧牠的新主人。(經濟日報記者程志遠攝)

思思與桃桃的悲慘故事,很可能只是繁殖場問題的冰山一角。有立法會議員及動保人士擔心 《2016年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動物售賣商)規例》3月生效,變相令住家繁殖場合法化,但發牌門檻低,政府難以進入私人住宅監察, 恐有更多動物受害,故發起聯署反對,並在明日(18日)借議員動議廢除有關修訂時到立法會外示威。

(圖片截自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Mark mak 的facebook)

【延伸閱讀】戈壁沙漠小狗Gobi 完滿結局 跟主人Dion 抵英國

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署方須派員巡查有關處所,確定符合標準方考慮批出牌照;並會定期巡查,確保持牌處所符合法定規定和牌照附加條件。若持牌人拒絕署方人員進入持牌處所,可被檢控及吊銷牌照。而狗隻繁育牌照申請人於申請牌照時可採用住宅或非住宅處所登記,無論是住宅或非住宅處所,署方均會巡查。

無牌狗隻繁殖場的檢控個案

檢控日期(日/月/年) 地點 涉及狗隻數目
28/3/2011 元朗 96
29/6/2011 元朗 77
8/11/2011 屯門 22
1/6/2012 元朗 55
2/8/2012 粉嶺 47
7/2/2013 銅鑼灣 69
15/5/2013 屯門 45
10/9/2013 天水圍 34
1/3/2014 粉嶺 56

資料來源:漁護署

記者、剪接:鄧穎琳
拍攝:程志遠
 

【其他熱話】男裝跑步褲排汗透氣大鬥法 邊款最通爽舒適?

【其他熱話】過年前買新鞋 Nike網購波鞋低至65折【附優惠碼】

【其他熱話】消委會測試12款拖板全部被DQ

 

撰文 : 鄧穎琳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