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口中「我同爸爸唔熟」的悲哀看父職教育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2/07 18:2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8

分享:

分享:

最近,剛認識了一位讀小學的少年朋友,我見他穿上球靴,猜想他必然足球迷,於是好奇地問他:

「你有冇踢波?」

「有啊,我係校隊成員!」少年驕傲地說。

「你父母係咪都喜歡足球?」

我繼續問下去,以為足球是可以打破我倆代溝的破冰話題。

怎料少年忽然面有難色,好像不太願意回答:

「我不太清楚!」

我還是不太敏感他的意思:

「你爸爸不踢波嗎?」

少年忽然冷冷回答:

「我同佢唔熟!」

這句「我」「同」「佢」「唔」「熟」的每一隻字瞬間變成磚頭,一磚疊一磚的重壓我心頭。後來才知道他父母已經分離,少年冰冷的回答皆因和爸爸的冰冷關係,爸爸對他來說是一個陌生人。

今天仍有一些沒有離婚的家庭,爸爸對於子女都是陌生的。

這些爸爸通常需要長時間工作,經常不在家。有些則繼承上一代的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爸爸負責賺錢,媽媽負責照顧兒女,如果兒女發生甚麼事,都是媽媽去處理,爸爸漸漸變成一個局外人。又或爸爸因沉重的工作及經濟壓力而沉迷打機,認為只要供應生活上的需要,就完成了父親應有的責任。這些爸爸就算在家,都是人在心不在,成為孩子家裏的陌生人。

不過,我亦認識一些爸爸,和以上情況完全相反,對子女呵護備至,盯緊孩子的一舉一動,並確保他們不會有任何損傷,照顧周到。然而緊張子女的程度,比媽媽更媽媽,家裏像多了一個母親!

在過去我們舉辦很多育兒講座中,不少父親也有參與,他們都有同一個共同願望,就是不希望重複自己父親的榜樣。因為很多上一代的父親都不多言,不善和子女溝通,亦有很多因為工作而經常不在家,兒子對父親總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一點也不親密。他們通常只是負起養家的責任,有些更只懂動粗,卻不會和子女互動,更徨教導他們。

然而,父親是子女的榜樣,這是一條近乎永恆不變的方程式。當今天的父親們沒有經歷自己父親的指引,亦沒有體驗父子間的親密,他們根本沒有榜樣可循,唯有跟隨事事操勞關心的母親,亦成為父親們最熟悉的育兒榜樣去照顧兒女。

我丈夫從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對做父親簡直毫無頭緒。幸好,在我懷孕期間,大家參加了所屬教會舉辦有關人類成長發展的研討會,明白了孩子在每一成長階段的需要,亦認識了已經是爺爺的研討會講員,成為我們生命重要的朋友和導師,空白的父親的形象才得以填補,丈夫找到一個理想效法的父親榜樣。

研究指出,在兒女成長早期和父親的互動模式,會投射到日後的所有關係裏面,影響至深。父親在實際和情感上積極參與支持子女,也會大大促進他們的認知、語言和社交發展能力。當子女可以和父親有親密的連繫,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易會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年前我們開始了「爸爸媽媽同學會」,把我們的育兒經歷和父母分享,有趣地參與的男性特別多,後來那些參加的爸爸告訴我,因為是我丈夫主講,他沒有父親的經歷和很多爸爸們非常相似,所以很有興趣知道從男性角度去了解有關照顧孩子的事情。

換句話說,他們正在找尋一個可依循的父親榜樣。

所以,香港還是很有希望,爸爸們正在不斷努力,不做兒女的陌生人。希望香港能有更多可靠的父親榜樣,讓我們的兒女得到幸福。

【其他熱話】《親親我好媽》極品怪獸家長反思錄

【其他熱話】 父母別輕易說出 10句傷透孩子心的話

【其他熱話】年假後兩學童自殺亡 父母不能說的「禁話」

文章獲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授權轉載。

撰文 : Esther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