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藹霖:香港的操練文化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5/09 11:3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5

分享:

分享:

姑勿論是「TSA」或「BCA」,稱號不同而已,還是沒可能扭轉學童被操練的命運。八歲的孩子統統被趕到競跑賽道去:「嘻嘻,你照平常心跑就行啦!」誰都不會天真相信這場賽果真的不重要吧!

正常心理推敲,即使校長未必嚴求自己的學生名列前茅,也絕對不願意學生輸得太難看的。所以,有評估就逃不過操練,務求透過中、英、數的操練,提升學童的基本能力,最終替學校奪得好成績。不過又要說句公道話,即使從來都沒有甚麼評估,「操練文化」早於香港紮根。

香港是何時開始操練學生的?可能有半個世紀。筆者清楚記得小時候參加小學會考時,五、六年級都要天天狂操中、英、數的練習數十本,委實構成了童年陰影。這種操練文化,數十年來有增無減,跑一趟書局就知曉了,補充練習佔了最大、最當眼的位置,利潤該豐厚。眾媽媽們忙於搶購,認真熱鬧。

為甚麼有家長們認同操練文化?那是迫不得已啊!誰都清楚香港教育有一公開的秘密,就是書本有書本教,考試是壓根兒另外的一回事,即是說學童勤力上課溫習是不足夠的,還要狂操練習,熟習取分策略。家長們普遍都相信,孩子勤操練才會考獲好成績。

操練文化為學童帶來甚麼惡果?天下間又那裏有學童願意做完學校指定的功課後,還要應付永遠做不完的練習?

磨蹭下去,有孩子討厭學習、提早反叛,而較合作的乖孩子們則淪為沒靈魂的小小機械人呢!

【其他熱話】Esther Chu:我不需要兒子用成績取悅我

【其他熱話】給「魔鬼」媽媽忠告:不要再用分數「綁架」孩子!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撰文 : 鄧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