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活不下的孩子一個家 天主教倡設「天使花園」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5/31 15:24

最後更新: 2017/05/31 16:06

分享:

分享:

有父母喜迎新生命,但胎兒只有15周便流產,胎兒遺體險被醫院當作醫療廢物,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天主教香港教區構思,把柴灣歌連臣角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一處劃為紀念花園,並命名為「天使花園」,以埋葬流產胎,今日(31日)會向食環署遞交建議書。

育有兩名子女的Angela,4月中不幸在家中流產,她被送入瑪嘉烈醫院,之後要求取回胎兒遺體安葬,但院方稱胎兒不足24周,會視作醫療廢物。

Angela多番要求下,院方又建議將流產胎兒以寵物善終方式處理,Angela認為是侮辱,最終折騰近一個月才初步獲批可領回遺體,院方並作出道歉。

天主教香港教區已提議,在柴灣歌連臣角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一處,為流產胎設紀念花園,並命名為「天使花園」。花園會設紀念碑,也會將流產胎的名字寫在牆上,亦會有天使標記。

由於未足24周的流產胎在法例上並不獲認可為「人」,無法火化;加上流產胎體型非常小,天主教香港教區認為直接埋葬較合適,而紀念花園的尺寸亦比正常土葬位小,相信足以應付未來數年。

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麟今早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指,未足24周的流產胎兒,如有病或感染等問題,流產後醫院會當醫療廢物處理;但若胎兒沒有受感染等問題,家屬是可以取回胎兒。

他指,醫院只是判斷是否適合把醫療廢料帶出社區,問題是取回胎兒後要處理遺體,而這涉及另一個規管範疇,與醫院管理局條例沒有太大關係。

李國麟續指,以往立例時沒有考慮社會上有想取回胎兒的訴求,政府可以考慮是否有修例的空間,但就必須在公眾衛生及社會訴求上作出平衡:

當醫療廢物處理是一般的慣例,以往較少父母希望取回胎兒安葬;但立例原意是保障大眾衛生安全,不可以個個都拎嘢去燒,拎嘢去葬。

數年前協助同類案件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當時醫管局讓父母取回23周零3日夭折的胎兒後,政府及食環署也拒絕火化或安排其他殯葬的服務,父母只能通過私營場所安葬胎兒。

現時食環的法例只能處理「人」的遺體,當中滿24周才是一個「人」,張超雄同意條例有修改空間。

現在議題不是這樣,只是胎兒不幸死亡,我們給他一個有尊嚴的安排。

他建議只要是遺體也可以做殯葬服務,不需界定胎兒是否一個「人」,也就不會觸及墮胎的底線。

他指,這兩年接了3宗同類求助個案,相信有更多個宗沒有處理;又指其中一宗個案最終找動物火化的安排,但對父母、對死者來說相當不尊重,或是私營墳墓處理。

受影響的人數雖不多,但總會有。殯葬胎兒也不是不合理的要求,希望政府可以儘快處理。

【其他熱話】3個超錯洗頭陋習 中醫教你袪頭風食療【有片】

【其他熱話】人工智能冷血無感情 牛津報告:9大難以被取代職業

【其他熱話】照顧英國皇室一家 威廉王子管家年薪3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