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范︰等不及河套發展 科學園搶做生物科技研究樞紐【有片】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6/30 08:00

最後更新: 2017/07/17 19:53

分享:

分享: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指,香港地方小、資源有限,應重點發展高增值產業。她指本港科研基礎強,發展生物醫學有優勢。(黃建輝攝)

回歸20年,本港創科發展仍在起步階段,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直言,本港創科落後,「大家都在跑,但香港是在行」,必須把握未來5年迎頭趕上。身兼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透露,她等不及河套區發展,冀搶先把科學園打造成生物醫學研究樞紐,吸納本地大學及科研人員。

首任特首董建華97年首份施政報告,已提出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和高科技工業,惟在創科發展上,香港進步不多。以研發開支佔GDP計算,香港98年只得0.43%,增加0.3個百分點至2015年的0.76%,但內地已增1.17個百分點至2.07%,南韓亦增1.23個百分點至4.23%。

根據CrunchBase數據,內地有72間「獨角獸」(市面估值達10億美元的私人公司),包括螞蟻金服、小米;新加坡有3間,南韓亦有2間,香港則暫時未有。

大家都在跑,但香港是在行,當然會慢很多!

徐立之直言,香港創科已落後,昔日錯失發展電子工業的黃金機會,皆因廠家、企業均着眼眼前利益,依賴市場大、廉價製造賺大錢,卻沒有規劃未來,同時抱「high tech揩嘢」心態,不願投資創科。

【延伸閱讀】徐立之倡改革DSE 加強數理根基

羅范透露,董建華當年曾邀請物理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七任校長田長霖為港把脈,指發展創科有兩個關鍵因素,包括政府長期、充分合作支持創科,及全社會都認同支持創科,惟至今兩者仍未做到。

她稱,不少人以為創科只是創科局的事,但發展健康老齡化需要食衞局、醫管局參與,談智慧城市則涉及運房局。雖然未見政府有大藍圖,但她指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若能聯繫部門不要各自為政,相信香港會有另一次起飛的機會。

徐立之認為,香港在某些領域發力追趕,仍可與世界競爭,他尤其看好生物醫藥,指本港幹細胞、藥品研究出色,化學藥合成亦絕不輸蝕;由於發展生物科技是昂貴的長遠投資,其他地區即使起步較早,仍需持續投資,才可得出成果,故香港較容易追上。

港府早前宣布與深圳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區,首座大樓最快於2025年落成。羅范直言,她等不及河套區發展,冀先於科學園實踐河套概念,打造成生物醫學研究樞紐,拉攏所有本地大學及科研人員,與外國及內地頂尖科研人員共冶一爐,在高科技實驗室做轉化,將技術及發明變成產品,冀形式猶如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讓有份投資實驗室的企業,可率先享用或購買他們的科研產品。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直言,本港創科落後,「大家都在跑,但香港是在行」。(黃建輝攝)

她指,本港基礎科研力強,但在轉化方面做得不好;由於本港土地資源有限,故要有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是優勢產業,因港大及中大與兩間附屬醫院臨床實驗獲內地藥監局全盤接受,香港是唯一的地方,難處反而是挽留人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早前發表《世界競爭力年報》,本港綜合排名第一,但在數碼競爭力方面位居第七,新加坡則是榜首。羅范認為,香港背靠中國有極大優勢,指創新的未來在亞洲,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最好的落腳點在香港。

徐立之認為,香港要收復失地,未來5年非常重要,尤其應把握港深合作機遇。他指,本港優勢在於上游的基礎科研,惜研究成果沒有轉化為應用,技術轉移、教授會執着於短處或可改良地方,做出完美產品,但成品或過於離地,成本亦高。深圳擅於生產原型(prototype),深知如何做出符合大眾需要、經濟實惠產品,卻缺少研究型大學,故港深合作、各貢獻所長,便可加快進度。

【其他熱話】由宅男變手遊CEO 「達哥」:政府應該揾我做局長

【其他熱話】80後女生辭工意大利開民宿:至少人生沒有遺憾

【其他熱話】農夫堅守敵過暴雨 新界向日葵花海盛放【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