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患者非追求「瘦就是美」 醫生解構厭食症成因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7/06 11:5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3

分享:

分享:

Netflix將推出以厭食症為主題的電影《To the Bone》,劇情描述由Lily Collins飾演的20歲女主角,一直因厭食症受同儕排斥,後來家人讓她接受非傳統方法治療,與其他病患同住,漸漸探索自己成癮的問題,對抗心魔。

Lily Collins與導演曾患厭食症

事實上,Lily Collins與編劇兼導演Marti Noxon同樣曾經歷厭食症的低谷,Lily Collins接受傳媒訪問時首次坦承自己過去受厭食症困擾,但當時並無求醫。

這電影對我十分重要,因為我年少時曾經歷飲食失調。當我遇上Marti,我當刻的反應是『天啊!我們一定要一起說出厭食症的故事!』

為了演活角色,纖瘦嬌小的Lily Collins在醫生監察下再減重瘦身,儘管她內心害怕再觸動過去的傷口,仍堅決接下角色,希望藉此鼓勵努力對抗厭食症的同路人。

相片來源:Lily Collins instagram

一般認為厭食症的成因是過分追求「瘦就是美」,但事實又是否如此?TOPick訪問了網上專欄作家、精神科醫生益力多醫生(筆名),拆解厭食症的成因及徵狀。

以下為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的3大徵狀:

  • 持續拒絕攝取能量,致體重明顯低於其年齡及身高該有的最低正常體重,即BMI為17.5以下(最低正常體重是其年齡及身高的理想體重的85%)
     
  • 對增加重量或變胖有極度的恐懼,即使患者本身已經體重過輕
     
  • 自我認知嚴重扭曲,對體重有不恰當的自我評價

厭食症患者通常在青春期開始10多歲時發病,男女比例為1:3,研究指出有相當遺傳性。高危職業包括模特兒、芭蕾舞蹈員、體操運動員等對體型有一定要求的職業。

相片來源:《To the Bone》劇照

成因不止追求瘦 想以控制體重證明自己

不過厭食症成因並不止於對瘦的追求,家庭因素都有甚大影響。

不少患者的父母本身都是專業人士,控制慾強,對子女要求高,慢慢孩子發現自己唯一可控制的是體重,就可能會演變成厭食症。

患者甚至可能以此病控制、威脅家人,『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吃東西』。

除了家庭壓力,患者性格多為好勝心強、完美主義,但不善表達自己,因此會想以控制體重證明自己的能力。

益力多醫生指厭食症患者因長期缺乏足夠能量,會影響腦部思考及專注力,令思想更固執,難以接受別人意見。

患者一開始會選擇自認為健康有營養的食物,如不吃雞皮、所有菜都要用熱水浸泡,但其實熱量不足夠身體所需,後來慢慢沒胃口就會愈吃愈少。

厭食症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因長期進食不足會致胃萎縮、便秘、月經減少甚至停止、皮膚差、骨質疏鬆、肝腎功能差、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根據衞生署資料,厭食症患者的死亡率大約是正常人士的5倍。

益力多醫生表示治療會分三階段,首先要讓患者進食或攝取足夠營養,解決生理上的問題;之後會跟病人討論有關此病,讓他認知此病對身心的傷害;最後會處理患者的個人價值或社交問題,希望幫助建立正確價值觀。

【延伸閱讀】別人說精神病人太瘋癲 醫生:他們不是危險人物

【延伸閱讀】亂倫是人類本性?精神科醫生:我曾遇上兩個亂倫個案

【延伸閱讀】潔癖=強迫症? 精神科醫生拆解強迫症徵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