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滘夜行生物課 細賞螢火蟲閃光捕食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7/31 19:09

最後更新: 2017/08/04 13:24

分享:

分享: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樹林成蔭,是大自然的絕佳教室,TOPick記者隨生態導師Erik在護理區遊走3小時,找到不少夜間生物,並理解到牠們不同的習性。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的植林工作早於1926年展開,內有自然教育徑,有紅、藍、啡、黃4條不同長度的路線,TOPick記者上周六(7月29日)在生態導師Erik引領下行了紅色路線,上了一堂大自然的課。

起步不久,Erik便叫團友把電筒暫時關掉,大家摒息以待,原來Erik發現了一條年幼翠青蛇,牠在斜坡上的樹枝盤纏,他解釋,港人常對蛇有誤解,翠青蛇其實無毒、溫馴,但在近數年,不時在大埔滘發現有翠青蛇被打死,非常無奈:

其實你不搞牠,牠也不會搞你,牠們可能仲驚過你!

幼翠青蛇在斜坡上的樹枝盤纏。

之後沿途看到正酣睡、像毛球般的長尾縫葉鶯,以及正在捕食金邊土鱉(短翅蟑螂)的蜈蜙,又見到竹節蟲在交配,還有蝴蝶幼蟲努力吃着嫩葉,為未來展翅飛舞努力;斑腳泛樹蛙則正在守候獵物....

捕食金邊土鱉(短翅蟑螂)的蜈蜙。

竹節蟲正在交配,體型較大的雌性,體型較小的是雄性。

在紫外光燈下的蠍子。

原來只要細心留意,每隔十數分鐘就會有所發現,夜間的大自然原來精彩非常。

【延伸閱讀】平價螢火蟲團釀生態災難   夜行生物被踩死

走近集水區,Erik着我們慢走,再次關上電筒,在漆黑環境下,蛙、螽斯的叫聲此起彼落,與流水聲音融合,之後發現一點、兩點......十多點螢火,螢火蟲時明時滅,有些則持續發亮,Erik解釋,螢火蟲對環境要求很高,需要清澈的水源,而大埔滘的河溪,正符合牠們的要求;他又指出,當時見到的多是穹宇螢,而不同閃度,正是牠們互相溝通的訊號。

夏天的晚上,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季節。(資料圖片)

整個行程約3小時,回程之時,隨團的小朋友與父母邊回憶整晩看過的不同夜行生物物種,邊沿路拾起在其他遊人掉在地上的紅色玻璃紙;生態旅遊其實可以不只是螢火蟲!

據資料顯示,香港有16種螢火蟲,而在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則可找到7種。專家指出,螢火蟲發光,有3大用途:

  • 尋找交配對象:雌性螢火蟲會以光訊號吸引及答應雄性螢火蟲交配,而不同品種螢火蟲,因螢光顏色和閃光頻率不同,不會出現錯配。
  • 捕食:某類雌性螢火蟲,會用特異閃光訊號吸引雄性螢火蟲,將之捕食;
  • 警戒防禦:某類螢火蟲被捕食時,能發光兼釋放有毒、又或難聞的化學物質,令捕食者聯想自己為難吃的獵物;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螢火蟲被捕食時,會發出沮喪閃光訊號,用以警告其他同類。

綜合受訪者意見,觀賞螢火蟲或在郊野公園夜行需要注意:

  •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 尊重其他遊人
  • 要有愛惜大自然心態
  • 帶備照明工具
  • 不建議使用蚊貼
  • 沿途注意路上其他生物
  • 若自己出發,需在事前熟悉路線
  • 若參加團,應選擇適合自己的導賞團

【延伸閱讀】秋葵內藏夜蛾幼蟲 外皮完好都有蟲?【有片】

【延伸閱讀】免政府隱瞞郊野公園邊陲地生態 蝴蝶普查尋獲罕見品種

【延伸閱讀】梁詠琪拾海面垃圾 籲減用即棄塑膠飲筒免危海洋生態【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