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華曾患驚恐症 精神科醫生:減少食垃圾食物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9/22 12:3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0

分享:

分享:

不少香港人飽受抑鬱困擾。衛生署指,本港每100名成年人,有3人是抑鬱症患者;但逾半數沒有尋求協助。資深傳媒人曾智華(Luke Sir)25年前患上驚恐症(Panic Disorder),2000年時更轉化成深度抑鬱症(Depression),同時有自殺念頭。最後,幸得適當藥物由深淵救出。

他曾因驚恐症連駕車入隧道時也很害怕。他憶述,當時台前幕後工作煩忙又高度緊張,直播更使他腎上腺素提高,神經系統崩緊,終於導致腦內血清素失衡,後來更患上抑鬱。

他撰文寫道:

2005年全面崩潰倒下,不能工作,情緒陷入深淵,無望無助,生不如死。

2007年,他開始服精神科藥物。雖然服用多年抗抑鬱藥物改變了他的荷爾蒙水平,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但他在文章中指:

這個病,非常可怕,因會推人到自殺邊緣。但是,又其實不太可怕,因只要找到適當藥物,就可控制病情,正常工作,一如其他疾病。

妻子半步不離的照顧,最終帶他走出陰霾。現時,他已退出公務員行列,但仍積極出書、籌辦美食慈善團等。

焦慮+抑鬱  最常見組合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表示,同時患有兩種精神病的情況不算罕見。尤其是焦慮症和抑鬱症如同親生姊妹,經常同時出現,只視乎哪一個比重佔多一點。

驚恐症是焦慮症的其中一類,大部分輕性精神病都是由焦慮症開始,時間一長,若然驚恐症或焦慮症得不到適當的處理,很大機會變為抑鬱症。

他指出,根據腦精神科學研究,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理差不多,都是跟血清素、腎上腺素分泌失衡有關。然而不論單純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都有機會夾雜其他精神病,例如患抑鬱之同時可能有強迫症、驚恐症等,但最普遍的組合是焦慮症加抑鬱症。

預防方法

他引述,政府早前委託兩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普查,訪問了5千多人,結果發現:患有「普通精神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簡稱CMD),即情緒病、廣泛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患者高達13.3%。抑鬱症患病率為2.9%。約6.9%患上混合焦慮抑鬱症,即是當事人同時面對焦慮和抑鬱情緒的困擾。

混合焦慮抑鬱症的徵狀包括:難以集中精神、情緒低落、容易疲倦、失眠、心煩、過分擔憂、難以放鬆、失去動力、身體不適等。

他建議,預防混合焦慮抑鬱症或其他任何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方法包括:持續性的運動;恒常的社交活動:吸收充足的陽光;切勿酗酒、吸煙和濫用藥物;盡量減少進食「垃圾食物」。

如果已被醫生確診有精神疾病,要聽醫生指示服藥,並接受心理治療,以及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對控制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當安慰變成傷害 不要對抑鬱者說「咁緊張做乜?」

【延伸閱讀】自殺漣漪效應 精神科醫生:情緒受困者更添壓力

【延伸閱讀】占基利訪問時行為怪異 他如何走過多年抑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