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慰變成傷害 不要對抑鬱者說「咁緊張做乜?」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9/21 12:1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0

分享:

分享:

不時有機構邀請我肥碌就抑鬱症分享經驗、做人辦講親身經歷、開記者會、介紹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忠告家屬如何面對抑鬱的親屬等等。我來者不拒,只因自己執番條命,能盡綿力就救得一個得一個。

在「盡綿力」過程中,發覺精神情緒病,日漸普及,已去到不論年紀都中招。若得不到適當治療,病情即會惡化,變成導人自殺的抑鬱症,結果是一個又一個用各種方式結束生命。

面對這種磨人又恐怖的病徵,是否無得搞?當然不是!一如其他病,只要病人肯面對、肯求醫、肯試藥,咁,就似傷風感冒,會好番者(當然不等於斷尾!)你睇睇林健明、周潤發、黃子華、張家輝、盧凱彤、薛凱琪、鄭秀文……就知「隧道」並非全黑暗,肯醫,就能回到光明。不過,一如任何病,必定先要病人自願接受治療,兼且,最好有同病過來人俾個實例佢睇,說明此病並非絕症。

小弟二十五年前挺身開記者會,公布患上驚恐症(Panic Disorder),再於十年前轉化成深度抑鬱症(Depression),同時有自殺念頭。最後,幸得適當藥物一步步由深淵救出。

一宗又一宗自殺個案出現,多是因病者身邊無人理解,反之,作出譏諷,如:休息多啲啦、咁緊張做乜喎、咁博做乜喎、出去見下人啦……以上,對病者來說,全部「風涼說話」。

香港嚴重缺乏精神科醫生,政府唔重視,排隊睇公院?等五年啦!真是「蛇都死」!睇私診,貴到飛起。

究竟,政府幾時肯認真面對呢?公共政策研究指——邊度流最多血(即發生大件事),資源就去邊處!唉……

全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延伸閱讀】周潤發周柏豪走出負面情緒 醫生拆解焦慮症病徵

【延伸閱讀】蔣家旻拍SM情節情緒低落3個月 醫生拆解11種性偏好行為

【延伸閱讀】抑鬱的路不易走 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撰文 : 曾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