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憂欠配套 礙心臟科輪候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9/25 08:00

分享:

分享:

有心臟科專家表示,並非每名房顫患者都需要及適宜用藥。她又擔心如港府展開房顫篩查,未做好足夠配套工作,會令現時心臟科輪候時間更長。

她透露,現已有心臟病人輪候3年才首見醫生。

香港心臟科專科學院前會董、心臟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認為,新抗凝血藥平均每年亦有1%至2%出血風險,臨床需就患者曾否中風、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屬65歲或以上等因素,評估是否屬高中風風險,並非每名房顫患者均適宜用藥,如有藥物敏感、血凝固有問題、曾腸出血、腦出血或短期內需做手術,都不宜用藥。

【延伸閱讀】衞署研長者房顫篩查 防中風

對於為長者展開房顫篩查建議,她認為如港府計好數,可減少未來入院人數是好事,惟現時心臟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已排至2019年,有個案更需等3年,如僅於現有公營醫療體系內跟進的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作篩查,相信公營醫療系統可應付到。如果是全民篩查,單是65歲以上人口就佔1/10,屆時是否有足夠配套去配合,否則只會令輪候時間增長。

李麗芬亦提及,現時公院房顫患者都未可獲資助用新抗凝血藥,如屆時推出房顫篩查後,為確診患者用新藥,亦應先為現有患者優先轉用新藥,她質疑是否有足夠資源轉藥。

【其他熱話】俄裔8歲女童心臟外露 繼續跑跳上學活出奇迹

【其他熱話】心臟停頓死亡者 可捐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