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學生「扮無事」 如何陪伴他們走出低落情緒?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9/28 08:00

最後更新: 2017/09/28 10:51

分享:

分享:

開學近一個月,有調查發現,近4成受訪中學生及大專生新學年的壓力指數偏高,為同類型調查3年來的新高。

過半受訪學生更出現抑鬱情緒的表徵,近47%受訪學生以藏在心裏,扮無事等較消極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

有名校女生怕受欺凌、亦有中六男生因前途問題壓力大增;社工指出,青春期階段情緒起伏變化較大,作為身邊人應學懂正確的關心方法,避免否定學生的情緒,以免弄巧反拙。

青協輔導熱線於去年9月至今年8月期間,分別處理了逾1.9萬宗及逾1.6萬宗與情緒及校園相關的求助個案,較上年度上升超過2,600宗及近7,000宗。

青協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分享,求助個案中包括一名升中二女生,她過往曾遭遇校園欺凌,被同學拍照並上載至社交平台取笑,令女生擔心及焦慮開學後會再遭欺凌;惟由於女生在名校就讀,不願轉校下,只能啞忍。

另有一就讀名校的中六男生求助,其家人期望他未來能為醫生或從事銀行工作,惟男生卻喜歡電影創作,因擔心家人反對而不敢明言,男生稱感到與家人的關係變得愈來愈疏遠,積壓於心底的壓力卻愈來愈大,感到孤單無助,對出路感迷惘。

【延伸閱讀】1分鐘自測是否患上抑鬱症

青協全健思維調查發現,當感到不開心時,受訪者普遍會聽音樂及打機,另有近47%會藏在心裏扮無事;當不開心時,受訪學生最希望聽到「如果你有需要,隨時找我」。

吳錦娟指,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法都不同,不一定要宣諸於口,最重要是要意識到該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情緒問題。家長及教師在遇到學生不願說出心底話時,應向對方表示,「現在不想講不要緊,想講時隨時可以同我講」。

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提醒,應避免否定學生的情緒,例如說「好多人慘過你啦」,以免弄巧反拙,令學生更傾向掩飾和隱藏自己的情緒;宜鼓勵對方多作分享,簡單如輕拍膊頭或共膳已可讓對方感到被理解及關心。

徐指,即使學生傾向不向別人傾訴,部分學生會轉投社交平台上發帖,一方面可紓緩情緒,另一方有機會面對被負評的風險,需再了解會否令情緒問題惡化。部分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時,不會直接表達,較難察覺,建議家長及教師等留意學生是否出現失眠、失去食慾及對事物失去興趣等抑鬱及焦慮情緒,若情況持續2至4周,應向醫生等專業人士求助。

【延伸閱讀】青少年抑鬱個案激增 精神科醫生教分辨抑鬱症狀

【延伸閱讀】當安慰變成傷害 不要對抑鬱者說「咁緊張做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