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與爸媽關係疏離 心理學家拆解4種親子依附關係成因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10/16 09:5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9

分享:

分享:

為人父母的都希望與子女有一個親密的關係,但有不少家長感到無奈,因子女們不願親近他們,究竟是甚麼原因?怎樣打破困局?註冊臨床心理學建議家長要從「依附關係」入手。

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表示,小朋友在3歲前會跟父母(照顧者)建立一個親密關係,心理學稱為「依附關係」。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指出,孩子早期的「依附關係」,對他們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

John Bowlby根據環境實驗將「依附關係」分為4類型:安全型依附、對抗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和紊亂型依附,從中發現安全型依附孩子的成長發展最理想,例如他們相對容易適應與照顧者分離和陌生環境,亦會主動地探索新環境。反之,若然小朋友無法跟父母或照顧者建立「安全型依附」,較容易得到分離焦慮症或其他成長的問題。

4類型「依附關係」

趙思雅表示,以下是4類型「依附關係」的詳盡介紹及成長的建議:

安全型依附

孩子的特質:比較積極,較容易與別人建立信任和合作關係。

給家長的小提示:

1. 繼續為這些孩子提供關愛的環境;

2. 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和溝通,建立互信關係。

對抗型依附

孩子的特質:行為表現模稜兩可、情緒起伏不定、妒忌心強。而對抗型依附的照顧者普遍對孩子表現的關愛不一致,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

給家長的小提示:

1. 對孩子的反應要盡量一致,多鼓勵、少批評。

2. 自己有負面情緒,先隔離自己,待冷靜後才與孩子溝通。

3. 切忌突然拋下孩子,或言談間表達此想法,孩子會感到不安全。

逃避型依附

孩子的特質:多表現較為退縮、孤獨,對身邊事物沒有太大興趣,做事欠缺動機,對人冷漠,難於建立人際關係。逃避型依附的照顧者對孩子表現冷淡,很少互動或身體接觸的時間,抗拒與孩子親近,表現出不耐煩或其他負面反應。

給家長的小提示:

1. 孩子極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和溝通,建立互信關係。

2. 透過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多與孩子身體接觸,並透過眼神、笑容及說話與孩子溝通。

3. 切忌言談間表達對孩子抗拒,孩子會感到不被愛。

紊亂型依附

孩子的特質:孩子可能經歷不同的照顧者,甚至經歷家暴,對外在環境和人際關係感到不安全。當成長時面對壓力和困難,容易感到混亂和無所適從,可能會表現激動或其他行為問題。至於作為紊亂型依附孩子的照顧者,通常傾向情緒不穩及激動,內心脆弱,可能會透過言語、情緒表達或體罰傷害孩子。

給家長的小提示:

1. 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和安全的成長環境,以及跟穩定的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

2. 穩定的情緒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若自己情緒容易不穩,應先處理個人情緒和壓力。

3. 說話會傷人,要小心對孩子說話和批評。

當然,上述內容只是給家長初步的了解,親子關係屬於哪一類依附關係,最準確及科學的分類還是交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處理。

趙思雅表示,「依附關係」的形成因素如下:

1. 先天性情容易受驚:小朋友本身個性容易受驚,家長會發現這些小朋友在手抱時已經好容易大哭,不肯自己入睡,要家長抱住入睡。

2. 照顧者不一:3歲前由不同人照顧,有時由父母照顧,有時由工人或其他人照顧,經常轉換環境,難以適應不同照顧者。

3. 照顧者情緒不穩:父母或照顧者比較情緒化,對待小朋友時熱情時冷淡,令到小朋友難以適應,容易感到驚恐。更極端的情況,小朋友受虐,與父母或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依附關係」形成的4個階段

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

【其他熱話】小朋友不願單獨睡覺 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徵狀【有片】

【其他熱話】1分鐘自測是否患有「長假期後遺症」 心理學家教預防之法

【其他熱話】抑鬱學生「扮無事」 如何陪伴他們走出低落情緒?

撰文 : 何寶華 TOPick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