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玩耍也是錯 迷失了的香港家長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10/23 12:2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9

分享:

分享:

現今不少家長都期望孩子贏在起跑綫,自幼兒階段已開始催谷,有社工提醒,家長不妨把學習看作一場長跑,重點應在持久性。要是只顧贏在起跑綫,太早讓孩子疲於奔命,有時只會帶來反效果。

早前有調查顯示,香港有8成小朋友每周參與3項以上的課外活動,當中部分孩子已出現抗拒情緒。兒童及家庭親子輔導員劉端儀(Dorothy)指出,家長總說小朋友不參與活動也只是待在家中玩耍,他們把玩耍看得負面,但其實玩耍也是學習的過程,很多東西都可由此發展。

她建議,小朋友每周不應參與多於兩項的課外活動,

家長應觀察孩子有甚麼獨特之處、喜歡甚麼,而不是倒模般,參與和別人一式一樣的課程……的確有小朋友可以做到十項全能,但毋須以此跟自己的孩子比較,因這只會為自己增加壓力。

追趕學習目標

她不諱言,這一代家長往往在教育子女中迷失自己,愈年輕的一代便愈普遍。

香港小朋友自小已排隊搶學位、爭高分,學習生活較家長更忙碌,稍有閒暇,家長便覺得是浪費時間。社會上人人也是這樣,家長自覺沒選擇,孩子只有3歲已擔心他18歲時能否考上大學……家長們都怕做錯、怕做漏,導致影響小朋友的發展;

 

加上網絡資訊充斥,別人說好,便一窩蜂參與,但大多只集中在技能訓練方面。要說這是社會大氣候,但這就不能改變嗎?

她曾接觸過一些個案,有媽媽在家堅持教孩子拼音,小朋友到了可說完整句子的年齡,卻仍只能說單字;也有媽媽只跟孩子說英文,爸爸不參與,因而導致少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還有家長要跟足營養師的餐單餵食,當小朋友不願意吃,反而造成自己情緒受困擾……

家長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斷,不信任自己對小朋友的了解,有問題便找專家去解決,甚至上網尋找『專業』意見,這對小朋友未必是最好!

她笑言,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其實家長更應鼓勵他們要有自己的夢想,因為有夢想,才會懂得為自己找出路。

家長不要讓孩子只跟着自己的期望前行,也可坦誠與孩子分享自己走過的路,生命中必然會出錯,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永遠給予支持,與他一同解決,便已足夠!

尋找個人夢想

Dorothy在12月會舉辦一場家長教育工作坊,目的是要讓家長藉不同遊戲,找回童心。「工作坊會建構一個平台,讓參加者互相擦出火花,當中最希望帶出的信息,是學會欣賞大家的不一樣。」

在一起參與遊戲的過程中,會提供很多素材,不同品味、背景、內涵的人,可以互相協作、聆聽、辯論。

這不是一個一元化社會,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條出路,我期望透過工作坊,讓家長看到不同處境,互相分享多元的選擇。要是當中能有一位家長能藉此改寫對子女的看法,會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子女,或是在生活上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已令人鼓舞。

她強調,今天年輕人所面對的問題是成年人沒法想像的,家長應多理解孩子身邊的事物,不能再用自己成長的經驗及舊有的一套來教導,而是要與孩子同步學習。

與其參與不同類型的學習班,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其實更重要,因價值觀愈積極,行為便愈正面。

家長也可以透過故事、比喻、暗示等間接的方法,向孩子傳遞信息,這樣不但可以減低對孩子直接說教所引起的種種抗拒,更可取得良好效果。

【延伸閱讀】30年比賽獲獎的爸爸批評兒子:英文拿B令我失望

【延伸閱讀】保良局蔡繼有用等級代替分數 總校長:家長勿迷信分數

【延伸閱讀】森美自認「怪獸家長」 要求孩子盡力做到最好【有片】

【延伸閱讀】擔心名校面試不發言被扣分 家長濫替子女做語言評估

撰文 : 郭子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