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女童早熟來月經 大學研究揭膠地墊釋塑化劑惹禍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1/20 13:17

最後更新: 2018/06/15 16:06

分享:

分享:

台灣成功大學最新公布一宗2歲女童來月經的個案,女童母親最初以為女兒下體出血,求醫確診為初經,經追查懷疑是受爬行膠地墊及飲品膠杯的塑化劑影響,女童經藥物治療及減少接觸塑膠製品,成長狀況已恢復正常。本港有醫生解釋,2歲女童生殖系統未成熟,非生理性來經,但有可能因外來中毒而來經。

據台灣傳媒報道,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指出,該家長經常給2歲女兒喝塑膠杯裝冷飲,平時會使用保鮮紙或以塑膠盒裝微波食物,還會讓女童在鋪滿巧拼的地板玩耍,加上母親會替她化妝,打扮成洋娃娃般,經檢驗女童尿液塑化劑含量過高,初經才會提早來。

李俊璋說,塑化劑隨著溫度愈高、時間愈久釋出愈多,故建議使用保鮮紙應搭配較深的碗,避免保鮮紙直接觸及食物。他又提醒,由於保鮮膜或塑膠盒放進微波爐,會快速釋放塑化劑,除溶入食物,恐殘留在爐內,之後微波的食品都可能受影響。

另外很多家長都擔心地板太硬,會在地上鋪上拼砌式膠地墊。李俊璋表示,這類地墊也含有塑化劑,尤其很多小孩有咬手習慣,等同直接吃進塑化劑,建議先墊竹蓆,再鋪棉被,柔軟度就很適中。

【延伸閱讀】月經顔色反映健康 經量過多過少點補救?

另外李俊璋又提到,塑化劑也常添加在護膚和化妝品,須格外注意。他指,曾替一名孩童做尿液分析,尿中塑化劑含量也過高,後來發現他與父母同睡,而母親在床頭擺滿各式香水瓶。

至於該名2歲來經的女童,李俊璋建議女童的母親不要再使用塑膠製品,並要教女童勤洗手,持續一周後再進行尿液分析,塑化劑含量下降約60%,配合用藥抑制荷爾蒙,身體成長已恢復正常。

其實台灣成大早於2015年已發表首項有關塑化劑引發女童早熟的研究,成大研究團隊耗時3年,證實塑化劑對女童性早熟確實有影響,以往女性大約12、13歲才有初經,但現在不少女童8、9歲就來初經,甚至有6歲女童有初經。

【延伸閱讀】雌激素催生早熟港女大胸男 哪些食物最高危?

另外台灣今年亦有報道引述台北中醫師聶美華分享的一個案例,指一名來自花蓮的6歲女童來月經,而且不是來1個月,而是常規來經。聶坦言自己也嚇得無言。

聶醫師指,該案例追溯到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是吃外賣食物,例如牛肉麵會使用發泡膠碗,孩子在媽媽的肚裏,就已經受到太多塑化劑的影響。

由於該女童身高也不太長,有到醫院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好,後來才求診中醫,經過治療,目前就讀一年級的女童月經暫時停止,也繼續長高。

聶醫師指,她之前亦接診過一名1歲半女童長胸部的案例。她認為,這樣的問題應該被重視,

現在很多爸媽因為工作太忙,常讓小孩吃外賣食物,容易接觸到油炸、脂肪類不營養食物,以及盛裝的塑膠製品,都是導致『性早熟』的原因。

本港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指,2歲便有月經屬罕見。在生理發育方面,2歲的幼童不可能有月經,一般認為最早7歲才會有月經。由於涉事的女童被驗出尿液塑化劑含量超標,故可確認為「外來中毒」導致她來經,但具體成因有待進一步檢驗。

司徒醫生指,吸入過量的塑化劑可增加人體的女性荷爾蒙,從而導致早熟、不育或女性荷爾蒙失調。只要及早從源頭截斷塑化劑,一般不會對女童的日後發育造成影響。

他又提醒,塑化劑屬無色無味及水溶性,現時的科技未能製作零塑化劑的膠製品。在一般的情況下,膠器皿及食物含有可食用塑膠,但若在製作的過程中出錯或遇上不良商家,則會導致製成品的塑化劑含量超標。他形容,現代社會追求方便,塑化劑避無可避。由於塑化劑非食物標籤,故消費者購物時難以分辨食物的塑化劑含量,只能依靠食安中心定期抽驗。

避免攝取塑化劑建議:

1. 減少使用膠器皿,優先使用玻璃製品

2. 於具認證或大型公司購買膠製品或食物

3. 使用膠器皿時,溫度不宜過高,適當便可

4. 減少接觸膠製品的時間及用量

【延伸閱讀】41款食油含塑化劑 長期食用或影響生殖系統發展【內附名單】

【延伸閱讀】水樽含BPS干擾荷爾蒙致早熟 點揀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