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港人是「零食控」 邊款零食含最多致癌物?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1/30 18:47

最後更新: 2017/11/30 18:58

分享:

分享:

港人愛吃零食,衞生署人口健康調查訪問逾1.2萬名15至84歲以上市民,結果發現21.5%15歲或以上人士,平均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薯片、蝦餅、魷魚絲或豬肉乾等高鹽零食,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相同,當中有6.8%的人更是每星期吃2至4次。事實上,facebook近日正流傳消委會多年前檢測炸焗零食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acrylamide)的情況,當時檢測發現,2款燒烤味薯片和一款魚仔餅的含量最高。 

食安中心提醒,丙烯酰胺會毒害人體的基因,因而可能在基因和染色體方面造成遺傳性的損害。

根據衞生署人口調查結果,年紀愈大,對高鹽零食的興趣遞減。按年齡組別分析,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高鹽量零食在15至24歲較年輕人士中比例較高(41.4%),85歲或以上人士,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高鹽零食的比例降至只有2.4%。

事實上,炸焗零食已知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有關研究在2002年由瑞典國家食物局與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人員首度發表,指很多日常食物經高溫烹煮後含有可致癌物丙烯酰胺,例如薯條、薯片、榖類早餐食品及曲奇等。

其後多國的研究都有類同結論。由於丙烯酰胺可能令人類患癌,也可能是基因毒物,因此食物含有丙烯酰胺的情況備受關注。

近日facebook也流傳消委㑹2010年的檢測結果,當時消委會與食安中心合作測試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試樣本包括90款不同類型的炸焗小食,包括香脆零食(35款)、炸薯及焗薯(10款)、餅乾及餅類零食(39款)及穀類早餐(6款)。除一款樣本外,所有樣本都檢測到不同水平的丙烯酰胺。

當時測試結果顯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零食是珍珍燒烤味薯片、Orion魚仔餅紫菜風味,及首選牌燒烤味薯片,分別每公斤含3000微克、2100微克和1300微克的丙烯酰胺,珍珍薯片當時錄得本地食品測試驗出的最高紀錄。

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總結如下:

  • 脆薄小食如薯片、蝦片、粟米脆片和芋頭片:每公斤少於3微克至3000微克
  • 餅乾及餅類零食:每公斤32微克至2,100微克
  • 炸薯及焗薯小食:每公斤15微克至890微克
  • 穀類早餐:每公斤29微克至460微克

消委會當時提醒,含豐富碳水化合物而又薄又脆的食物,經高溫烹調後,丙烯酰胺的含量較高;而測試中檢出較高丙烯酰胺的樣本主要為一些薯片和一個餅類零食,米餅樣本的含量則較低。

動物實驗發現,丙烯酰胺會增加動物的甲狀腺、腎上腺、乳腺、睾丸及中樞神經等不同器官及組織出現腫瘤的比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把丙烯酰胺分類為「可能令人類患癌」。

消委會與食物安全中心於2006年的測試發現,油炸芋頭的溫度越高和時間越長,丙烯酰胺的含量便越高。但若在油炸前先沾上一層薄粉漿,可減少丙烯酰胺的形成。此外,油炸馬鈴薯之前先用水焯,也可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

食安中心指,人體攝取丙烯酰胺後,胃腸道迅即吸收,但大部分丙烯酰胺會隨尿液排出,小部分則透過排便及呼氣排出體外。

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主要包括薯條、薯片、咖啡、糕餅、曲奇、麵包、餡卷和多士。用水煮的食物不會產生丙烯酰胺。

【延伸閱讀】黃凱詩:減肥可以吃薯片?

【延伸閱讀】腸仔致癌最邪惡 營養師教你揀BBQ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