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可治病 11歲兄糞便成功救5歲患腸病弟弟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2/29 17:26

最後更新: 2017/12/29 18:30

分享:

分享:

糞便可治病!台灣一名5歲男童誤食強鹼,感染困難梭狀桿菌(香港稱為難辨梭菌),導致腹部腫脹、血便等症狀,之後接受了11歲哥哥捐出的新鮮糞便、進行「糞便腸道菌叢移植」(香港稱腸道微生物移植),終在兩周後痊癒,成為台灣首宗成功移植糞便腸道菌叢病例。原來此技術在香港已非常成熟,中文大學早於2013年引入,主治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治癒率達80至90%;而本港一間商營的「糞便銀行」亦會收集健康糞便,為醫療和研究機構提供菌群。

據台灣傳媒報道,一名5歲童,數月前誤飲雪櫃內的強鹼液體,導致食道灼傷、胃部受傷,住院治療期間,出現血液感染細菌,引發敗血症,持續接受大量抗生素,以致腸道內的菌叢改變,好的菌幾乎全部消失。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受訪時透露,男童出院後不久,再出現腹部腫脹、疼痛,血便、腹瀉,體重減輕的問題,住院後確診感染抗藥性極高的難辨梭菌,導致腸道發炎,且出現合併毒性巨結腸症,而難辨梭菌釋放的毒素,進一步將腸道內的好菌「趕盡殺絕」。

當時院方向男童施以抗生素已沒有效用,遂為他進行腸道微生物移植,由其11歲哥哥捐出30克新鮮糞便,經過特殊處理後,製成腸道菌叢混合物,再灌進男童的大腸、直腸等部位,將哥哥的健康腸道菌叢移至弟弟的腸道系統;經過連續3次糞便追蹤檢查,男童的腸道已找不到梭狀桿菌,成功治癒,成為台灣首宗成功腸道菌叢移植病例。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成功把11歲哥哥糞便,過濾雜質,製成腸道菌叢混合物並加入生理食鹽水,移植入5歲弟弟的大腸、直腸等部位,成功醫好弟弟的腸病。(網上圖片)

事實上,本港數年前已開始應用有關手術,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早於2013年,率先將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引入香港,以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團隊至今已為15名患者進行手術,成功率達80至90%。

手術方法是先收集健康人士約50至100克糞便,加入生理鹽水稀釋、以及經精密濾網,去除不必要微細殘留物後,透過由鼻孔伸延至小腸的喉管、胃鏡或腸鏡等不同方法,把益菌移植、灌入患者腸道,便可重建腸道天然屏障,抑制惡菌生長。

中大在2015年發表以腸道微生物移植方法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中大網頁截圖)

黃秀娟指出,目前只有威爾斯親王醫院可進行有關手術,院方更在1年前成立「糞便銀行」,因糞便捐贈者需符合眾多嚴謹條件,暫只有3人合資格,存量可幫助80個病人;已處理的益菌糞會呈液態狀,並需存放在負80度的雪櫃內待用。

她表示,腸道微生物移植除可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中大亦正研究手術可否應用在肥胖、糖尿病及腸易激綜合症的病人身上,冀一年後完成研究:

有研究指將瘦老鼠的糞便移植入肥老鼠身上,發現肥老鼠會變瘦,故團隊希望以此方法醫治肥胖及糖尿病。

除了威院有「糞便銀行」外,「亞洲益菌中心」亦在去年進駐香港,成為亞洲首間商業「糞便銀行」,為醫療機構及研究機構提供菌群。今年開始初招募港人參與腸道細菌研究,市民需通過驗血和驗糞,在兩個月內、每周捐3次糞便,每月最高可賺4800元,但每個月需進行後續健康檢查。

捐贈糞便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擁有健康的消化系統
  • 年齡介乎18至50歲
  • 身體質量指數(BMI)要少於30
  • 在過去3個月內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或抗生素

【延伸閱讀】口水多可抗衰老 日本牙科專家:口水是改善健康靈丹妙藥

【延伸閱讀】經常捱夜容易面青青 中醫拆解面色健康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