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可致停經脫髮 醫生解構厭食症成因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8/01/23 11:1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7

分享:

分享:

減肥是女人的終生事業,只是對於厭食症患者來說,扭曲的觀念往往令他們跌入體重陷阱,不能自拔。減肥而過度節食,有機會得到厭食症,可知道,厭食症會為生理及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

瘦身不是病,但如果因為節食或計算飲食中的卡路里,從而避免進食某種食物,導致體重低於同齡人士八成,或BMI低於17.5(正常為18.5至22.9);甚至體態骨如嶙峋,仍然覺得自己肥胖,即使嚴重至停經或有其他生理問題,仍堅持瘦下去,便可界定為厭食症。

不過,要確診厭食症,不能單憑上述因素而定,有些人因為腸胃疾病而難以進食,或天生不特別熱愛美食,都不算是病。

此外,部分職業如舞蹈家、模特兒及明星等,因工作而需要保持瘦削身型,他們的BMI縱使低於17.5,但因思想正面,故也不算是厭食症。

厭食症的進程及治療有階段性,患者或會在治療期間體重上升,故必須綜合整體情況而定。

【延伸閱讀】厭食症患者非追求「瘦就是美」 醫生解構厭食症成因

厭食暴食關係密切

通常厭食症患者由青春期開始發病,九成患者是女性,初衷只為減肥,但有種種原因推動他們步向暴瘦的深淵——有些患者有家族病史,或因性格傾向完美主義,特別希望外表出眾。

患者慣於依賴家人,不希望與家人有衝突,傾向遏抑情緒,希望藉減重來獲得家人讚賞,加上朋輩及社會風氣影響,令他們深信瘦即是美。由於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強逼症,於是他們便如陷入漩渦,不能自拔。

厭食方式人人不同,有人選擇節食,亦有患者於暴食後扣喉,或以瀉藥將食物排出。較為人忽略的是,厭食與暴食尤如錢幣的兩面,患者其實喜愛進食,卻怕影響體重,於是苦苦忍耐,但因按捺不住而暴飲暴食。

許多暴食症患者亦經歷過厭食階段,他們未必肥胖,暴食是節食過度造成的反彈效應。

【延伸閱讀】王傑曾患厭食 「樂壇浪子」 失去嗓音宣布退出樂壇

可能產生抑鬱症

患者過份關注磅數,迫令自己減肥,卻忍不住進食,之後產生內疚,形成惡性循環,令他們存在很大壓力,情緒也易受波動。患者的社交亦大受影響,他們不敢相約朋友外出,以避免於聚會中進食。

在生理上,患者常見營養不良、脫水、骨質疏鬆,以及肝功能、心跳、血壓及電解質下降,並有皮膚乾燥及脫髮等問題,外國更有個案因而死亡。

女性患者或因過份減肥而停經,若處於發育期,更可令第二性徵無法出現;男士則會性慾減退。如出現暴食徵狀,患者可因扣喉導致喉嚨出血或窒息。種種生理問題令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上學,自信大受打擊,可能產生抑鬱症或焦慮症。

【延伸閱讀】抑鬱的路不易走 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患者須習慣正常體重

厭食症不僅是情緒病,對生理亦有巨大影響,如患者BMI過低,便必須送院治理。治療方向是讓維持標準體重愈久愈好,患者習慣合理的體重水平後,再配合認知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樹強醫生

精神科醫生須從患者的年齡、背景及減肥原因入手,如果是青春期患者,便要進行家庭治療,因為他們的厭食症成因,多數與家長教養及親子關係有關,必須家人一同參與治療才可。

如患者已衍生抑鬱症或焦慮症,便要使用抗抑鬱藥或血清素來控制情緒。治療厭食症的時間相當漫長,原因是患者對審美的錯誤觀念植根已久,而且每遇巨大壓力,便有復發之虞。

治療團隊除了有精神科醫生,或要有心理學家、社工及營養師等配合,全方位協助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模式及思想,才可幫助患者摒棄厭食習慣,重拾健康。

撰文 : 林樹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