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娃娃分擔孩子心事 心理學家:慢慢改變凡事擔心的習慣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3/29 16:1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5

分享:

分享:

孩子將心事告訴擔憂娃娃,有助孩子以言語表達及抒發情緒。

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個小孩子都有一些「擔憂娃娃」,孩子睡前,會將擔心的事告知「擔憂娃娃」,然後將娃娃放在枕頭底下,娃娃便會代替孩子去擔憂,孩子便能安然入睡。

「擔憂娃娃」的故事

這個傳統如何開始,已經無從稽考。其中一個「擔憂娃娃」的故事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危地馬拉發生旱災。有一家人,因為窮困,沒錢興建蓄水池。當旱災來到,田裏的莊稼都枯乾了,沒有食物,於是媽媽在家裏織布,打算賣到市場去,換來一些基本糧食。家裏有兩個小朋友,姐姐叫瑪莉亞,弟弟叫迪戈,雖然生活艱難,但每天有爺爺講故事,還是過得蠻開心的。

可是一天夜裏,小偷闖進屋內,將媽媽做了半年的布都偷走。第二天,當姊弟準備上學時,發現媽媽病倒了,並且發燒,下午回家時,媽媽燒得更厲害。

瑪莉亞想到方法,拉著弟弟迪戈跑到屋裏的角落,利用媽媽的碎布,製作了很多個細小的娃娃。瑪莉亞記得爺爺說過有關「魔法娃娃」的故事,只要誠心向娃娃許願,願望就會成真。於是他們向其中一個自制的娃娃說:

晚安,我細小的朋友,我們一家有困難需要你的幫助。我們的田乾了、媽媽病了,我們沒錢沒食物,媽媽織的布亦被偷了。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忙。

姊弟把娃娃們放在枕頭下,睡得非常好。第二天早上,他們在枕頭底下找不到娃娃們,卻在桌上發現他們整齊地排列著。瑪莉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她明明記得自己將娃娃放在枕頭底下。

瑪莉亞沒多想,帶著弟弟拿娃娃到市集去,找個角落坐下來,打算把這些有魔法的娃娃賣了換錢或食物。可是等了一整天都無人問津,甚至有路過的人取笑他們,說娃娃醜陋、不可能有魔法。但他們堅持著,直到傍晚,一位穿著整齊的紳士經過,說自己會用魔法,付了很多錢(相等於他們一家一年的生活費)把所有娃娃買下。瑪莉亞回過頭來,紳士不見了。

瑪莉亞及迪戈開心極了,晚上回家告知媽媽及爺爺。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夜裡,當瑪莉亞準備睡覺時,發現口袋裏有些東西,把手一探,竟然拉出昨晚瑪莉亞許願的娃娃。瑪莉亞難以置信,因為她明明把所有娃娃都交給了紳士。這時,她在口袋裏還找到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把秘密及憂慮告訴娃娃,明天醒來,魔法會讓你的夢想成真。

【延伸閱讀】經常哭鬧又拒絕上學   心理學家拆解兒童焦慮症

「擔憂娃娃」的兒童心理學

在心理學角度,孩子將心事告訴「擔憂娃娃」,有很多好處。

(一)孩子學懂以言語表達及抒發情緒,除了有助溝通,亦能坦誠面對內心情緒,不用壓抑。

(二)「擔憂娃娃」不會說話,無論孩子說什麼、說多久,娃娃也不會不耐煩,不會說孩子擔心太多,是最好的聆聽者。孩子感到有「人」明白他,分享他的煩惱。

(三)把感覺化為言語「說出來」,過程孩子會整理事情的來龍去脈,消化抽象感覺,說著說著,可能自己也有新體會,甚至就能從擔憂中走出來。

(四)孩子把心事跟這些細小的朋友們分享了,而它們陪著他睡覺,自然感覺安心。

(五)當孩子的擔憂在日間重複出現時,可提議孩子把擔心的事先記錄下來,晚上才一次過告訴「擔憂娃娃」。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暫時放下擔憂而專注當下活動。晚上由孩子主動訴說心中的憂慮,亦令孩子有掌控擔憂的感覺,而非無時無刻都被擔憂「騎劫」。

(六)對於過分擔憂的孩子,當第二天發現擔心的事沒有發生,也許慢慢就能改變凡事擔心的習慣。

簡單材料製作「擔憂娃娃」

「擔憂娃娃」除了可在危地馬拉買到,也可動手自己做,材料簡單。首先以雪條棍做身體,一條短毛冷兩端打結打橫固定在雪條棍上方,以毛冷或布碎包裹身體成為衣服,或者以毛冷纏著雪條棍頂端作頭髮等,把雪條棍過長的部份剪去,剪掉尖角,最後畫上表情。孩子可以發揮創意,做至少六個娃娃,甚至為每個娃娃起名字也可以。

家長可以雪條棍及毛冷製作「擔憂娃娃」。

喜歡的話,家長亦可跟孩子為娃娃們作個儀式,例如唸句孩子喜歡的「咒語」、祈禱,或以玩具魔術棒為娃娃「施展魔法」。然後教孩子,將一件心事或擔憂告訴一個娃娃,兩件心事則選兩個娃娃,如此類推。聽過心事的娃娃就放孩子枕頭底,娃娃便會代替孩子去擔憂。家長記得給予足夠時間讓孩子盡情向娃娃們傾訴,不要催促,亦避免批評孩子行為幼稚或想太多。給孩子空間,他們亦能學會處理擔憂情緒。

文章由童心苗兒童成長發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