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醫生開Page「問問Dr.Friend」:重拾做醫生的初心【有片】

健康資訊 18:15 2018/06/01

分享:

分享:

「問問Dr.Friend」醫生召集人恐龍醫生指,以前問鄰居借豉油、借鹽,現在我借出的是專業知識。

本身為急症科專科醫生的恐龍醫生,因身邊太多朋友有醫學上的問題,忽發奇想成立平台「問問Dr.Friend」,免費幫市民解決疑問,拉近醫生與病人的距離。

以動物稱呼醫生拉近大眾距離

Facebook專頁「問問Dr.Friend」成立至今有近萬粉絲,最近還開發手機程式作醫療顧問平台,更設有網站供大眾查閱過往的問題。「問問Dr.Friend」召集人老詠欣(Doris Lo)及恐龍醫生於成立初期,不斷回應網友查詢,一做就做到深夜。

Doris指,初期見恐龍醫生經常回覆到夜深,故去「叩門」接觸不同的專科醫生,希望有更多醫生加入平台。不過,初期試過有人質疑他們的團隊其實是龐大的利益集團,令她當時感到灰心。

「問問Dr.Friend」醫生召集人恐龍醫生並不放棄,不斷邀請醫學界的朋友加入團隊,認真解答公眾疑問,釋除不少人關於利益的疑慮。

隨著越來越來多專科醫生的加入,「問問Dr.Friend」變成醫生「動物園」。園內有恐龍醫生、長頸鹿醫生、麻瓜中醫師、水豚牙醫等,醫生團隊網絡橫跨20個專科,包括中醫、皮膚科、兒科、婦科、心臟科、牙科等,解答大家的日常健康疑難、迷思、冷知識、社會及健康現象。Doris指,每位醫生的個性都會以相近性格的動物來作代表,希望可以減低醫生嚴肅的形象。

恐龍醫生因為當值時十分「霸氣」而得名。(湛斯雅攝)

「問問Dr.Friend」醫生召集人恐龍醫生指,很多時醫生不敢出面回應太多問題,可能是不想上鏡、不想受訪,

我們的平台是以動物代替醫生的真名,不會被指賣廣告之餘,更可撇開利益關係,純粹為幫人。

他認為,這個平台可以令他重拾做醫生的初心,以及繼續享受做醫生的過程。

當初入行做醫生是想幫人,入行後我想不少醫生最開心是出糧的那一日。但醫生真的好忙,出糧很多錢都不是自己用,希望每個醫生可以透過平台解答大眾問題,重拾當初做醫生幫人的那種快樂。

恐龍醫生:平台助病人預防疾病

「問問Dr.Friend」是以輕鬆簡單的方式去回應問題,無論事無大小,只要收到訊息,「問問Dr.Friend」的小編團隊就會聯絡相關的專科醫生去解答疑問。除了透過Facebook專頁發問,亦都可以透過Whataspp問醫生,從而令市民感覺身邊多了一個醫生朋友。

Dr. Friend的醫生團隊回應之後,編輯團隊就會將問題製圖放上網供其他人查閱。(圖片來源:問問Dr Friend Facebook)

Doris指,醫生的回應除了傳送給發問者,也會放上網給有興趣的人看,藉此增加公眾的認知。恐龍醫生指,

我覺得會比傳統的醫療平台來得吸引,以活生生的例子講出不同的疾病,而我們所講的健康問題很實在又常見,就像鄰居有的健康問題我都可能有。

至於急症室的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恐龍醫生認為很多時都是因為公眾對醫學問題了解不足,事無大小都去找醫生。

病人成日都問如何可以增加社會上的醫療資源幫助醫病,但站在醫生的角度,其實很多病都可以由改變生活習慣去避免,可以節省不少錢。

冀病人、醫護不再對立

近年醫療事故常有發生,令社會大眾多了關注現今醫療制度的問題,以及醫護人員的繁重工作及壓力。Doris指,曾經有個男子,父親懷疑因醫療失誤而去世,他們透過WhatsApp問恐龍醫生,希望可以聽取專業意見,再去告涉事的醫生。

經過恐龍醫生詳細解釋醫生的立場、以及基於甚麼情況而下判斷,該名男子最後明白醫生已經盡力拯救病人,決定不提告。恐龍醫生就希望病人與醫護團隊之間可以互相體諒,透過病人多了解醫學問題以及醫生多解釋而去建立友誼。

70、80年代的香港,鄰舍關係十分好,常常打開門與鄰居聊天。恐龍醫生就指自己十分懷念這種感覺,他希望「問問Dr.Friend」的平台就好像當時的社會一樣,

以前是問鄰居借豉油、借鹽,現在我借出的是專業知識。今天我幫人,他日我有需要,我的病人有法律知識、有會計知識,亦可幫我解決問題。友誼就是這樣建立。

【更多醫護界報道】

小毒男護士分享病房生死領悟 陪病人走最後一程是福氣

80後法醫人類學家與亡魂溝通 為被埋沒的骨頭尋回身分【有片】

工作壓力大受醫生欺壓 90後護士開page讓醫護吐苦水

撰文 : 呂珈誼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