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考試文化低頭支持兒子休學 勇敢父母:給孩子多一個選擇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6/18 16:53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3

分享:

分享:

子翹休學一年後,對學習重拾自信。

教育不是只有一條出路!中產家長趙永佳與太太何美儀育有3名兒子,幼子子翹在主流學校讀小四時,因學習壓力大到頭痛嘔吐,雖然之後轉校適應校園生活,但在小六升中面試中,再次受到打擊,身為父母決定自救,讓孩子休學一年,裝備好自己再重新踏上學習之路。

子翹和5名孩子休學一年,在父母安排的「生命導師」同行下,接受體驗式學習,從認識全港18區、長洲、大澳學慢活、走進學校學共融等,子翹由内斂,變成學會欣賞自己、建立自信的男孩。

家長趙永佳與何美儀用自救方式,讓孩子休學一年。(湯炳強攝)

子翹父母憶述,兒子在讀幼稚園時,因呼吸道出了點問題,喉嚨氣管有地方發脹,呼吸不暢順,造成腦部有點輕微缺氧,醫生說他的腦部發展可能比人慢。為了讓孩子慢慢追上,他們幫兒子選了一間屋邨小學,以為學習壓力沒那麽大,豈料兒子讀到小四時,無論功課量還是學校對學生個人表現都有要求,

兒子在小四上學期,有時晚上做功課到10時半,壓力很大,學校又要學生好乖巧,忘記帶書本等,學校會罰學生抄寫,兒子不想被罰,個人顯得焦慮、緊張。

小四學習壓力大到頭痛嘔吐

壓力不斷積累,子翹在小四下學期終於壓力爆煲,

某日我們駕車送兒子上學時,在將近到學校10分鐘,兒子就會說,媽媽我好頭痛,他是真的頭痛,會嘔吐,基本上他的第一節課都是在醫療室中度過。

趙太坦言,見到兒子這種狀態於心不忍,於是詢問學校可否減少功課,但班主任的一席話讓她大感無奈,

班主任說,趙太,你別逃避,壓力在香港逃避不了,你的兒子現在才四年班,五年班呈分試,六年班兩次呈分試,壓力更大,要面對壓力。

她當下感到無話可説,她深知兒子的身體已出現問題,所以是沒得迫,加上兒子自身問題,「我們等得,但教育制度不等得。」故決定幫兒子轉到同區一間津校,功課少活動多,兒子轉校後適應得很好。

父母與兒子子翹的合照。(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升中面試兒子受挫折

趙太坦言,之前從沒有想過要幫兒子gap year(休學年),轉折點發生在兒子升中面試時,子翹英文好中文弱,故已決定報讀直資學校,但升中面試令兒子受到挫折。

由於沒有事前準備,兒子在整個小組面試過程不吭一聲,更舉手問面試老師,「我不明白你問甚麼?」但其他小朋友似乎久經「面試特訓班」訓練,懂得「我很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不過…」等套語來開展討論。

回想往事仍歷歷在目,她記得兒子離開面試場地後大哭,她感到心痛,不想兒子再次經歷小四的焦慮她亦稱,從不怪責學校,因中學要面對DSE,只是自己兒子未準備好,包括自信心等。她想到,留級行不通,孩子年紀太小,不想送他到外國讀書,再加上兩名兒子已讀國際學校,若三個孩子都讀國際學校,經濟上有壓力。

找到志同道合家長 6名孩子接受另類教育

由於趙太當時在幫「教育大同」,接觸世界各地學習模式,更認識一批在家自學的朋友,自問自己沒信心長期和兒子在家自學,當時想到,在大學生活中學畢業生中流行Gap Year概念,那也讓兒子在中學前先停一年,

當時沒有任何框架要做甚麼,只是想停一停,就算只是帶他去台灣、澳門,都有學習,我們別再考其他學校,無謂將這種焦慮再加上去。

她坦言,當時與人分享兒子休學一年時,十居其九的人士都是反對,「說你會不會太離譜,拿兒子來試驗。」但他們「一意孤行」,認為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過程中,竟有人都想孩子Gap Year,之後兒子就和另外5名孩子,年齡介乎10至13歲,從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開始接受不一樣的教育。

6名孩子展開休學一年,體驗另類教育。(相片來源:天窗出版社提供)

數名家長以每人每月5000元,聘請一名有豐富青少年歷奇訓練及輔導經驗的註冊社工任「生命導師」,在8個月的體驗生活中,6名孩子頭兩個月幾乎走訪全港18區,發掘社區特色和趣點,包括區石硤尾的美荷樓、灣仔的玩具街燈;還參觀立法會、香港文化博物館、亦有親親大自然,到元朗八鄉、上水柴火煮食。

孩子到美荷樓參觀,深入走進社區。(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六名孩子亦去過長州四日三夜之旅,14天大澳共通生活營,更做了地圖,給家長一日遊。另有創意活動,如環保手作,剪紙,同時認識交通工具,乘搭電車、天星小輪、橫水渡;還有體驗手作市場,接受電台的訪問等。雖然孩子在最初乘搭港鐵會搭錯站,但在家長放手下,學懂自理。

孩子走進長洲體驗生活。(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與新來港生做紙皮迷宮學共融

趙生趙太分享兒子最喜歡的共融環節,當時一家只有9年壽命的小學,因小五班級只有12名學生且全部是新來港生,透過當校的義工及與校長詳談,發現大家對教育理念相近,故來個共融計劃,學生先拾起一整輛貨VAN的紙皮回到學校,利用紙皮,做紙皮迷宮等,一起分工、解難,同時做到共融。

孩子走進學校,用紙皮,做紙皮迷宮等,學到共融。(相片來源:天窗出版社提供)

爸爸趙永佳直言,主流學校無法做到如個別照顧,差異,

一個下午孩子可以出街,對學校來說是奢侈,因為對學術、功課有要求,閱讀更少,但我們不是停留於表面,而是深入18區。

兒子最大轉變:自信心提高

趙太稱,在短短的八個月時間中,她發現兒子最大的轉變是提升自理能力和自信,坦言兒子從前很害羞,很怕在別人面前講話,一幫人互動時,會找藉口離開或不出聲,但經過導師每日要求學生講感受,欣賞別人之處,兒子不知不覺間提升自信,

趙生趙太憶述,兒子2016年9月入讀中一,上學一個月後,學校安排類似開放日活動,讓小六家長來校了解,老師私下拍下兒子當任司儀的畫片,

好感動,兒子在台上不止英語流利,我看到他自信心,就連拍檔脫口,他都可以從旁協助,見到兒子明顯進步,我們覺得一切都抵番!

對於有些人擔心,這種休學體驗式學習,在中英文學術層面上會落後,趙太稱,兒子在休學期間,反而閲讀很多書本,體驗中亦需每星期記錄經歷,故中文語文能力大有進步,自己曾是中學英文老師,故由自己教授孩子英文。

趙生趙太均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於現時教育制度,他們坦言,香港始終是考試文化,

制度是金字塔,小學、中學、大學,有評核,入大學,是用分數來量度,學校、家長被逼被牽著走,遊戲機制是這樣,你能脫離多少呢?不過,我們亦見到,有些小學的校長和老師鬆綁,下午由功課堂,體驗學習。

兩人將孩子的休學體驗出書,著作為《休學年優學路》。(湯炳強攝)

給孩子多一個選擇

兩人將孩子的休學體驗出書,著作為《休學年優學路》,兩人均稱,休學年不是必定有,也不是適合所有的小朋友,只是在這成績、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下,身為家長,他們只能透過自救的方式來保護孩子,

學習是漫長的路,不是直路,中間可以靜止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休靜除了是舒緩情緒外,是要如何開動他的機器,對學習有個動力,家長應有勇氣創出一條路,讓孩子多一個選擇。

【更多另類教育報道】

【延伸閱讀】教師媽媽走出迷失培養「無證書子女」:教養比成績更重要

【延伸閱讀】爸爸帶幼女騎行761天:世界是沒有牆的幼稚園

【延伸閱讀】專訪「傻爸爸」:帶3歲女兒踏單車遊台的浪漫

撰文 : 黃存新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