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留下逝者的氣息 遺衣縫製成咕𠱸撫平父親對愛女思念
發布時間: 2018/06/18 18:21
最後更新: 2024/08/29 12:53
「阿女啊!你知道老豆好愛你,點解你咁後生就要走啊!」
父親在喪禮中哭成淚人,哭得雙腳乏力,需要親人撐扶著,才能勉強站著,道出悼詞。
一位29歲的年輕女生,Alsa,因著癌症,離開了這個人世。
Alsa她年輕有為,年紀輕輕,已經創立了自己公司,售賣自己親手製作的Cup Cake。
她更鼓勵一些家境困難的青少年,到自己的蛋糕店做學徒,給他們薪水,並將所學傳授給他們。
Alsa的Cup Cake,除了包含了自己的夢想,更有一份對社會的責任。
「我記得有一晚,阿女你同我講;『老豆,請您原諒我,我無盡過做女嘅責任,我應該要俾一個好好嘅生活俾您。」
「阿女!係老豆對妳唔住,嗚。。。我無好好照顧到妳,眼白白咁睇住妳走,請妳原諒阿老豆。。。嗚。。。」
「阿女,老豆好掛住妳,我唔知道要點樣撐落去,我好想再見妳一面。。。」
如果我們的心靈有一定的敏銳度,我們就能夠聽見說話背後所存在的意義。
老豆一方面因為女兒的死亡而陷入深切的哀傷;同時,他仍然盼望能與女兒再見面——與女兒再聯繫。
喪禮結束後,宇峰拿出了兩個用Alsa留在醫院的衣服,並由寧養義工親手縫製的回憶咕𠱸,送給Alas的爸爸:
「Alas爸,呢個係Alsa留俾您嘅禮物,想起Alsa的時候,抱著它,就好像抱住Alsa一樣」
「阿峰,真係好多謝您同班義工朋友」
死亡,使我們無法再相見,但卻斬不斷我們的關係。
《寧養社會工作者札記》
遺物,在華人社會文化下,總是一件不漏地,被遺棄、被清走,就如同我們的一句說話——「睹物思人」。
然而,「睹物思人」真的值得我們這麼恐懼嗎?看不見物品,就不會想起深愛的人嗎?
「您以為唔提起,我就唔會想起嗎?無可能的,呢度0既所有野,呢條街、呢片天空、甚至呼吸這裡的空氣,我都會想起佢,所以根本唔需要避,亦都避唔到」一位喪妻丈夫的獨白。
美國哀傷治療專家Dr Neimeyer曾經講過:
「20世紀的哀傷輔導是Say Goodbye;21世紀的哀傷輔導是Say Hello Again!」
而關係重建,正正是意義重建治療(Meaning Reconstruction)的重要一環。
持續聯繫感(Continuing Bond)的建構,是生命最自然的本能,如同我們感受到在天家,一直看顧著我們的家人一樣。
遺物,經過愛意的轉化,就成為了關係再聯繫的象徵物——人不在,物還在,情更在。
願我們在此祝福著Alsa和Alsa爸,願她們倆倆平安。
也讓我在此對香港防癌會縫紉組的義工們,致意最深切的感謝。
原文刊於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 facebook,文章獲授權轉載。
最新影片:
【更多安慰喪親者方式】
喪親後哭得竭斯底里 陪伴者安慰說話「Less is more」
【更多生死教育資訊】
撰文 : 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