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抑鬱比率最高 精神病污名化延誤求醫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6/21 16:31

最後更新: 2018/06/21 16:56

分享:

分享: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右)表示,調查發現每4人,就有一人出現情緒低落、絕望等抑鬱焦慮症狀。(林曉晴攝)

香港中文大學與馬會在去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以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1008名18歲以上全職人士,男和女各佔一半。調查發現,有24.3%受訪者指過去兩星期可能有焦慮或抑鬱的症狀,當中最年輕組別(18至29歲)指曾經歷抑鬱、焦慮的比率最高,佔逾3成;亦是對生命意義滿意度最低的一組。

男性與女性認為自己曾歷抑鬱或焦慮的比例相若,而在工作上有較大掌控度和獲得上司更多支持的受訪者較少機會感抑鬱或焦慮。

調查亦發現,受訪者普遍對精神病患存誤解,有53.6%受訪者認為有精神病患者不能在壓力下工作;有46.4%不確定是否把重要工作交予有精神病患同事,也有57.9%認為精神病患者沒有能力在公司擔任管理層職位。

而普遍人對精神病話題亦相當避忌,僅36.6%表示願意與別人討論有關精神健康話題,僅17.3%受訪者表示有興趣參與與精神健康相關活動。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表示,在職人士普遍對精神健康不太認識,以致他們未能妥善照顧好自己精神健康,而職場對精神病患的誤解會窒礙員工尋求協助意欲。她解釋,調查發現工作環境與精神健康有影響,她估計,由於最年青的一群受訪者工作經驗淺,身處較初級的職位,因此對自身工作的掌控度較低,令他們出現抑鬱焦慮現象的比例較高。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向中大及新生精神康復會捐助逾1,631萬元,推出為期3年「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將在下週五(29日)推出精神健康平台,讓在職人士可瀏覽有關心理健康資訊和相關訓練課程,亦可按需要參與網上指導課程,預計有8,700人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