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東話做母語的港媽向教育局長提問:教我如何教中文?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10/09 18:3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39

分享:

分享:

如果未來不用廣東話教中文,「山旮旯」、「贔屭」等字應該點寫?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質疑未來應否仍以廣東話學習中文,作為香港土身土長、以廣東話作為母語的嫻姐,自問多年來學習中文雖未算精,但未曾遇到學習障礙。

楊潤雄局長質疑以廣東話學中文長遠或失去優勢,此質疑反而令嫻姐更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嫻姐作為港媽有以下問題希望向局長提問:

1. 「魚丸子」還是「魚蛋」?

嫻姐曾經聽過不少小朋友反映,用普通話學中文很困難,令人摸不著頭腦。小朋友明明自小都習慣說「魚蛋」,為何在功課寫「魚蛋」卻換來一個大交叉?老師卻說「魚丸子」才是正確答案。嫻姐更聽過部分家長稱子女因對學習普通話的動機下降,中文因而退步。

此情況並非嫻姐口講無憑。事實上根據政府於2016年公佈的「普教中」研究結果顯示,推行「普教中」的學校在老師及學生層面都出現問題。

報告指出,部分學生因語言障礙而採取「迴避策略」,或不參與討論。當局亦發現有學生回應提問時只用簡短詞句表達,因此認為「普教中」或會造成學習障礙。有部分高年級學生,亦因對學習普通話的動機下降,中文因而退步。

老師在「普教中」政策下亦遇到困難,例如有老師會因個人普通話能力所限,未有在課堂進行朗讀示範,也未能準確判別學生的語音問題。

2. 沒有廣東話,如何傳承廣東文化?

廣東話不單止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廣東文化傳承。

廣東話俗語已經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論是稱讚孩子「話頭醒尾」,還是用來形容人「豬兜」、「碌葛」、「蛇𠺌」,如果「冚唪唥」俗語都不能用,就真的認真「閉翳」,頓時語塞。除了上述提及的廣東話俗話,其實有很多俗語背後都有特別意思:

打尖(正字:打櫼)

例如自小就教小孩不要「打尖」。其實打「尖」正字為打櫼,「櫼」代表小木楔(音:屑)。古時,木匠工人會用將櫼打入一些縫中,令木器變得穩固。所以打櫼就強硬插入的意思,其後引申至插隊。

閉翳 (正字:贔屭)

教孩子時經常都會十分贔屭(音:閉翳),其實贔屭本來是龍生九子之一,外貌似龜,背上會背負重物,由此引申至令人壓抑、煩惱、承受巨大壓力等意思。

山卡啦 (正字:山旮旯)

山旮旯意為角落、狹窄偏僻的地方。而旮旯其實為中國方言詞匯,一般指屋或院子的角落位置。

如果香港教育將來不以廣東話學中文,上述精警又「到肉」的俗語就會慢慢消失,寫作時更要用上更多形容詞表達,豈不是更麻煩?

嫻姐想請問局長,如果未來不用廣東話教中文,「山旮旯」、「閉翳」等字應該點寫?嫻姐應該點教家中孩子?大家從小就唸的「月光光、照地堂」等等兒歌豈不是將失傳?

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更是文化傳承。全球亦有近1億人識講廣東話,可見廣東話絕不是方言。嫻姐認為從來學語言只會愈學得多愈好,學習普通話跟保留廣東話文化根本毫無衝突,為何一定要扼殺源遠流長的廣東話,來強迫以小朋友學普通話呢?

【延伸閱讀】廣東話俗語古與今 「 因乜解究」變「典解嘅」

【延伸閱讀】千奇百趣廣東話 「落雨喎」「落雨啫」有分別?

撰文 : 都市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