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雲:香港抑鬱學生消沉 籲大學不應有思想禁區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2/23 22:47

最後更新: 2018/12/23 23:05

分享:

分享:

鄧青雲回流香港5年,有感香港社會抑鬱,青年似找不到機會;他認為大學要鼓勵自由思想,不應有思想禁區,才可成就偉大科學家。(陳靜儀攝)

有OLED之父稱號的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港科院院士鄧青雲,在美國發展50年後,回流香港長住,惟他有感香港社會抑鬱,青年似是找不到機會;又認為大學要鼓勵自由思想,不應有思想禁區,才可成就偉大科學家;他又認為中國未能成就一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得主,也許是因環境容不下free thinking(自由思想)。

現年71歲的鄧青雲,18歲已離港,負笈美國時,香港仍未有地鐵,還是英國殖民地,回流香港,他認為香港變化很大,交通網絡、醫療體系較美國好,「地鐵很先進,其他地方無得比」,是一個宜居城市。

然而,回港數年,鄧教授感受到香港有自身的問題:

香港很抑鬱,學生很depress(消沉),為何學生會壓力大得睡不着覺?青年好像找不到機會?

他主動提及2014年雨傘運動,指學生變得很先進:

雨傘運動的結果好壞我不理,但可以由學生完整建立整個民主運動,我很佩服他們,這需要好多勇氣!

他又指香港人對政治關注「比我以前好多了」,又指出大學應是鼓勵free thinking,可自由探討論不同議題的地方,港獨不應成為禁語,應該甚麼都可以講。

他直言,內地的思想箝制,環境容不下free thinking,也許就是中國始終不能成就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

通常有能力的科學家不想被人管,叫我做甚麼就做甚麼,我怎樣做發明?

香港土地資源少、人力成本高,鄧青雲認為,在商業方面,中國大陸產業發展迅速,港青如要突圍,難免要北上尋找機會。 

鄧青雲回流香港前,曾在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執教鞭,當時跟隨他學習的10個博士生,不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會投身商界,加入企業工作,而香港的問題在於學生攻讀博士畢業後,往往只能選擇教書。他認為,沒有產業,是香港的一個大問題。

對比韓國及新加坡,理工學生畢業後,可到企業研發部門工作,如南韓就有三星及LG;他認為,政府知悉欠缺產業鏈的重要性,有心解決,但同時教育界亦要積極參與,培訓理工人才、鼓勵科學精神。

大灣區的發展如箭在弦,鄧認為,大灣區對中國大陸及香港都會帶來改變,坦言「合作是需要的」,因本港的強項在於做研究,要做研究院沒有問題,惟土地資源缺乏,加上租金昂貴,不可能做出一條生產線。他指,大陸產業繁盛,「在商業方面是有機會」,惜由於政制不同、文化不同,不少畢業生都抗拒北上。

OLED之父鄧青雲斥港家長過分勢利 贏在起跑綫「多餘」埋沒孩子才華

科大教授鄧青雲:創新毋須天馬行空 倡研海水淨化懸浮粒子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