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促成維港泳 渠務署長唐嘉鴻退休擔心「越堤浪」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2/25 00:00

分享:

分享:

服務政府37年、剛開始退休前休假的渠務署署長唐嘉鴻,曾任職多個決策局或部門。(經濟日報記者攝)

維港海水曾經污染嚴重的年代,廁所污水只隔走糞便等渣滓物便排出大海,促成「淨化海港計劃」加強污水處理,令停辦40年的維港泳得以復辦的的幕後功臣之一,正是即將退休的渠務署署長唐嘉鴻。退休前經歷過強颱風山竹襲港,面對氣候變化,他坦言擔心未來出現「越堤浪」的新現象,侵害近岸地區,認為氣候變化需跨部門合作應付。

服務政府37年、剛開始退休前休假的渠務署署長唐嘉鴻,曾任職多個決策局或部門,當中在渠務署任期最長;回顧公務生涯中最難忘的工程,亦是渠署轄下橫跨廿年、爭議不斷的「淨化海港計劃」(前稱: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工程第一期把維港兩岸的污水由深層隧道帶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處理,再排出維港。唐嘉鴻指,第一期工程非常艱鉅,面對地質問題、隧道入水、又遇上承建商單方面停工;政府後來把工程重新招標,最終2001年落成運作,回應當年社會質疑是否能完工的聲音:

當年政府與停工承建商對薄公堂,最後政府在仲裁中勝訴。

翻查文件,渠務署當年在工程招標前進行地質勘測,其後發現實際地質情況遠比勘測結果差,承建商需額外加固及穩定土地,其後甚至停工。當年社會對此反應極大,擔心工程「爛尾」。(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他在2015年重返渠署做署長,監督接近完工的第二期甲部工程,覆蓋全港500萬人的污水處理:

見證橫跨廿年、香港最大的環保工程,感受特別深刻,亦使維港得以復辦已停40年的渡海泳。

近年經歷過強颱風天鴿及山竹襲港,他指留意到新危機。他指,渠署已消滅全港125個水浸黑點,至今只餘6個,「對付大雨已有一定成果」;但近幾年的氣候變化,他留意到風暴加上水平面上升,出現「越堤浪」的新現象,侵害近岸地區,「這不是渠務署可以獨力解決,需要幾個部門與社區通力合作。」

面對氣候變化,唐嘉鴻坦言擔心未來出現「越堤浪」的新現象,侵害近岸地區,認為氣候變化需跨部門合作應付。(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雖然兩場風暴帶來破壞,但亦帶來契機,

在太平盛世說做防洪,好多人或覺得嘥錢嘥時間,但現時大眾的防洪意識提高,就可以推新想法」,透露渠署正思考近岸渠道、防洪設施如何做得更好、木土工程拓展處海港工程部亦正進行相關研究。

4年的署長任期,是否有未完成的工作?唐嘉鴻指,上任時希望沙田污水廠遷入岩洞的工程儘快上馬,在退休休假前一日,剛好趕及與承建商簽約、隨即開展工程,料11年後完工,笑說:

不可以說是遺憾,起碼退休前可以開工!

唐嘉鴻指公務生涯中最難忘的工程是「淨化海港計劃」,相中為正進行第一期的深層隧道工程。(受訪者提供)

他又提到,現時社會常有討論工程遺失表格,「我們都有思考應如何處理」。他透露現時署方以沙角頭污水廠的擴建工程為試點,試行「表格電子化」,於電話或平板輸入資料,並附以相片影片,傳送給工程師及部門;簽署後亦可即時回覆,大大壓縮行政時間、亦做好電子記錄:

最近出現這些事故,令我們覺得這方向是正確的。

政府公佈,本任職路政署的首席政府工程師盧國華,今日起接替唐嘉鴻,出任渠務署署長。

60歲的唐嘉鴻坦言不捨渠署,認為任內做到承傳前人留下創新精神,寄語同事未來亦應開放胸襟、擁抱新思維、新技術。

幫人執返渠內車匙贏掌聲 渠務署少負面新聞因「願多行一步」

工程師做歷史建築保育大開眼界 唐嘉鴻:退休後與太太去大澳文物酒店渡週末

撰文 : 袁楚楚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