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執返渠內車匙贏掌聲 渠務署少負面新聞因「願多行一步」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2/25 00:00

分享:

分享:

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需在維港建造6條、共長23.6公里的深層隧道,工程規模猶如新建一條地下鐵路。(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眾多部門中渠務署的工作相對屬於「默默耕耘」,市民或不易看到,亦少人留意,但唐嘉鴻常叮囑員工在工作上「願意多走一步」,市民會感覺到部門的努力。

唐嘉鴻以他非常重視的「淨化海港計劃」為例,計劃第一期需在維港建造6條、共長23.6公里的深層隧道,工程規模猶如新建一條地下鐵路,甚至過之而無不及;但如此大型的基建項目卻較人少提及:

地下鐵日日坐、青馬大橋日日經過,但是這淨化計劃,是人們見不到的。

唐嘉鴻指,渠務署的工作非人人留意到,但是仍然值得。(經濟日報記者攝)

他回憶,當年政府選擇較困難方法建造工程,署方摒棄在地面建泵房,把污水透過水管泵到昂船洲的方法,「試想想,如果水管經過的地方沿路都要掘路、做工程,會非常擾民。」這亦是當年建造時的原意,望擾民程度減至最低:

廠房運作後,即使今日大家都不太覺得它存在,我覺得值得。

亦因如此,他任署長後,認為要讓市民多了解渠署工作,他最引以為傲的是去年借用大坑東蓄洪池予團體作「大禹之後」的藝術展覽,除了「在硬基建作軟表演」的破格合作,亦讓市民了解市中心下有蓄洪池作防洪功能。

上周有渠署師傅成功幫市民執起掉到渠內的車匙,為渠署賺來不少掌聲。(網上帖文)

這大槪亦是渠署形象不錯的原因,就如上周渠署師傅成功幫市民執起掉到渠內的車匙,為渠署賺來不少掌聲。

唐說,這全因「我們願意多走一步」,他解釋,有時工務部門難分清晰,

有時有些投訴來到,其實不用分得如此清楚,要即刻做,「以心為心、多行一步」很重要。

去年強颱山竹襲港期間,數百名員工候命,當時他千叮萬囑員工人身安全最重要,當日有幾隊成員,在十號波時仍出發往杏花邨,到場揭開近岸渠蓋、協助解除水浸威脅,亦令他感動:

即使很小的事,市民是感覺到的。

難忘促成維港泳 渠務署長唐嘉鴻退休擔心「越堤浪」

工程師做歷史建築保育大開眼界 唐嘉鴻:退休後與太太去大澳文物酒店渡週末

撰文 : 袁楚楚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