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基層出身為助患者自願診金減半 結直腸科權威醫生:曾打算在公院做一世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0/04/15 15:32

最後更新: 2020/11/27 13:46

分享:

分享:

朱建華醫生行醫40年,是本港結直腸科權威。

公立醫院工作量大,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前線醫護壓力更為爆煲。幾年前,公院開始出現逃亡潮,前瑪麗醫院顧問醫生、結直腸外科名醫朱建華,卻早在2004年就自立門戶,實情另有一段委曲。從公院離巢10多年,朱醫生仍然不改行醫初衷,熱心醫治患者,病人比以前更多。而當病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都會願意酌量減診金:

以前現在也沒有分別,甚麼人有病,我也會醫。

朱醫生行醫40年,是結直腸外科名醫。(車耀開攝)

花名「朱大腸」的朱醫生,說話直腸直肚,有碗話碗。80年代從港大醫學院外科畢業,受前輩啟發揀了大腸科去鑽研,他曾到過英國受訓,當時香港未有投放很多資源在大腸科發展,反而是英國一間醫院內有6、7個專科醫生,令他大開眼界,亦得以從中學習:

(大腸癌)在80年代排第4、5位殺手,到現在成為癌症頭號殺手,我選這科時,不知道未來會有這麼多病人,只是想專心做,當時我打算在公立醫院做到退休。

 

「我打算在公立醫院中做一世。」訪問中,朱醫生不只一次提及。事與願違,在人事及其他因素影響下,沙士過後,04年他離開了服務多年的瑪麗醫院,開設私家醫務所,在養和醫院為病人開刀做手術,繼續行醫濟世。這份情意結卻一直持續至今,提起當時,語調中仍有一股不捨:

我本身想做到退休,當時買樓也要找鄰近瑪麗醫院,從醫院能走回家中。

朱醫生(右)曾與已故醫學界前立法會議員勞永樂(左),出任香港醫學會正副會長之職。(資料圖片)

朱醫生熱衷公共事業,曾與已故醫學界前立法會議員勞永樂,出任香港醫學會正副會長之職。轉做私家之後,要面對諸多不穩定性之外,亦喪失了在港大醫學院教學及做研究的機會,他表示公立和私家其中一個差別,在於未能覆蓋所有病人:

我喜歡做研究,醫病不需要顧及病人有無錢,有病就醫,用藥就用,不需要考慮太多。在私家做,有些人負擔不起,就不會來看醫生。有些真正有需要的病人,又幫不到。但在公立醫院沒有這個問題,他來到就可以去看診。

1980年起,朱醫生行醫已經40年,從小在荃灣長大,爸爸是廚師,媽媽是家庭主婦,自小已灌輸他要「讀好書」。朱醫生在荃灣官立學校讀書,自小成績優異,那一年理科預科班上,只有2人考入港大醫學院,一個是他,一個就是朱太。

朱醫生和朱太是中學同學,同一年考入港大醫學院。(受訪者提供)

朱太是腎科醫生,直到退休前一直在公立醫院工作。朱醫生育有3名子女,大兒子承繼衣砵,現時是公立醫院風濕科醫生。長子有音樂天賦,曾在音樂和行醫路上有掙扎,朱醫生卻很開明,一直鼓勵子女尋找志向,給予很大發展空間。

說話爽直,作風果斷明快,問到朱醫生當初為何選擇行醫,他也是說一不二:「中學時看到一套美國電視劇集《加蘭醫生》,是關於一個外科醫生,當時簡直視為偶像,當英雄崇拜,就決定做醫生。」

朱建華(後右一)與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前左一)等7名醫生,曾合組醫生「7君子」,參加2011年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圖片)

也許本著同理心,又或是醫者仁心,朱醫生笑稱,看診自然要付診金,但有些病人負擔不起醫藥費,卻不願開口。而朱醫生憑藉多年經驗,都能猜到哪些人是真正有需要:

不是很夠錢,有時開到聲,我也會減價。醫院不會收平些,我們可以。有些病人不是很夠錢,收半價,我也試過。

朱醫生稱,無論在公立或私家醫院,他都是本著「甚麼人有病也會醫」的心態。(車耀開攝)

朱醫生直言,無論以前在公立,現在私家,也沒有分別:「甚麼人有病,我也會醫。」但實情是部分病人負擔不到私家醫院費用,就要看公家:

病人來看私家,也是經過考慮,如果覺得負擔不到,索性不會來。

朱醫生一年平均要做400宗大腸手術,等於一日起碼要做一場手術。工作繁忙,他自有減壓放鬆之道,閒時會玩音響如喇叭、擴音機等。喜歡音樂的他,欣賞範圍廣闊,由流行曲、古典音樂,甚至到俗稱「歌仔」的傳統音樂也會聽。除了音樂之外,他也喜歡研究歷史,從過去學習,開闊視野。

想知更多朱建華醫生的報道,請看:【下一頁

TOPick「非常醫生」系列專訪了香港各專科醫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行醫難忘故事等,讓大家了解白袍以外的醫生世界。當中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肺癌權威莫樹錦、港大肝臟權威黎青龍、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詳見【下一頁】

記者:陳昊淋

TOPick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