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為直腸癌病人切除腫瘤保留肛門 朱大腸醫生:病人寧要肛門也不要命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0/04/15 15:3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4:12

分享:

分享:

朱醫生擅長做「保肛手術」,為患直腸癌的病人保留肛門。

「我姓朱,又是大腸科醫生,所以他們就叫我『朱大腸』。」結直腸外科名醫、前瑪麗醫院顧問醫生朱建華,年輕立志從醫,80年代從港大醫學院外科畢業後,選擇主修大腸科。40年行醫經歷中,朱醫生做過多場大大小小的手術,擅長做「保肛手術」。在肛門與腫瘤間,手起刀落,為病人移除腫瘤,同時保留肛門,免用屎袋。而那段距離,僅是毫米之間。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其中大腸癌是常見癌症之一,2017年就有2,138人被奪去寶貴性命,每年平均有4,000至5,000宗新症。病人數目眾多,手術量也不少。以瑪麗醫院為例,每年會進行約200場大腸手術。而現時私人執業的朱醫生經驗豐富,一年平均會做400多個大症(大腸手術)、照2,000支大腸鏡。以一年計算,每天起碼做多過一場手術。

朱醫生分享,有些病人為了保留肛門,寧願要肛門,也不要命。(車耀開攝)

為病人施行腫瘤切除手術時,間中會陷入掙扎,就是能不能保留肛門。如果腫瘤長在直腸(離肛門口15厘米間的一段腸道),而又極近肛門,有些醫生會選擇將腫瘤連肛門一併切除,但這亦意味著病人要永遠使用俗稱「屎袋」的造口袋。

朱醫生分享,有些病人為了保留肛門,寧願要肛門,也不要命。衡量能否保留肛門有很多因素,當中包括肛門與腫瘤之間的距離、復發可能性等,但他都盡量考慮為病人保留肛門的可能性:

當要切去整個部位(肛門)時,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多數人都能接受,其實(用造口袋)不是這麼令人恐懼的事情。

在他做過的腫瘤切除手術中,能夠保留肛門、而腫瘤又最接近肛門的一次,兩者之間相距僅2至3厘米。朱醫生直言,多年經驗是判斷標準:

(保留肛門)取捨「能」與「不能」之間,很著重醫生的經驗。有些人很抗拒用屎袋,寧願要肛門,也不要命。

朱醫生醫務所中,放滿病人送給他的紀念品。(林綺虹攝)

在90年代,直腸癌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後,要用永久造口袋的病人,約在百分之四十。然而隨著科技進步,肳合器輔助手術、醫生技術提升等等,現時約有8、9成患者,毋須在術後用永久造口袋,得以保留肛門。

2004年離開了工作多年的瑪麗醫院,朱醫生之後工作量,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經常穿梭醫務所及養和醫院,巡房、睇症都是日常例行工作。

朱醫生著有著作《腸話長說》。(資料圖片)

大腸癌患者一般年齡較高,約在50、60歲之間。朱醫生表示,息肉轉化成癌症,最主要原因是基因變化所致。但他亦建議,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進食紅肉(如豬牛羊)、香腸、火腿等,忌煙酒,多吃蔬果:

注意飲食會有幫助,但最主要還是要定期照腸鏡,一般要5年一次。

「我打算在公立醫院中做一世。」沙士過後,朱醫生在04年離開了服務多年的瑪麗醫院,開設私家醫務所,改為在養和醫院為病人開刀做手術,繼續行醫濟世。從公院離巢10多年,「甚麼人有病也會醫」的行醫初衷一直沒有改變,有時病人經濟能力不足,朱醫生也試過收少一半診金。想知更多朱醫生行醫經歷,請看【下一頁】

TOPick「非常醫生」系列專訪了香港各專科醫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行醫難忘故事等,讓大家了解白袍以外的醫生世界。當中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肺癌權威莫樹錦、港大肝臟權威黎青龍、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詳見【下一頁】

記者:陳昊淋

TOPfit 現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