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癌症殺手】不良飲食習慣響罹患大腸癌警號 營養師列舉五大高風險食物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4/09 15:5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04

分享:

分享:

大腸癌是全港癌症的第2號殺手,2017年共有2138人死於胃癌,佔整體死亡數目的14.9%。

都市人因為飲食不定時、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而導致腸胃不適的情況十分常見,嚴重者甚至因此患上大腸癌。據醫管局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是全港癌症的第2號殺手,2017年共有2138人死於大腸癌,佔整體死亡數目的14.9%。

據衞生署資料指,以下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是患上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 進食過量含飽和脂肪的食物
  • 食物纖維攝取量不足
  • 經常進食燒烤食物或加工肉類
  • 吸煙
  • 酗酒
  • 缺乏運動

五類食物要少食

當中在飲食習慣方面,註冊營養師楊盈希Hayley(Nutri Life 營養顧問中心)受訪時亦指出以下食物具有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1. 臘腸

臘腸屬於加工醃製肉類,醃製過程中加入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有機會在腸道轉化為亞硝基化合物,有機會致癌。每日每多吃50克加工肉類(如2至3片火腿或3條香腸或1片厚午餐肉),增加18%患大腸癌的風險。

此外,一條臘腸含4茶匙油,屬高脂肪食物,過量進食會導致肥胖,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2. 午餐肉

午餐肉同樣屬加工醃製肉類,有機會在體內產生致癌物質,1片約有3至4茶匙油,已達一日成人攝取上限的3分之1。

由於午餐肉較常在香港人的飲食中出現,Hayley建議大家不妨在快餐店或茶餐廳改叫煎蛋或肉絲雞絲等較低致癌風險食材。

3. 紅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

Hayley指有研究發現吃紅肉多的人,明顯患大腸癌風險增加。

因此,目前研究方向推論高溫烹調(例如燒烤)紅肉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環胺類和天然存在紅肉的物質例如其中的血紅素、亞硝基化合物,會在消化過程轉化為會損害腸壁細胞的物質,或會增加癌症出現機會。

適量的紅肉(瘦肉部位)可為身體提供鐵質、鋅質和維他命B12,有助提升免疫力和保持神經系統健康,因此不用完全避免進食紅肉,建議一星期建議不多於500克。此外,可用其他蛋白質來源化替紅肉,例如魚類、家禽、蛋 、海鮮及豆腐。

4. 酒精

部分酒精飲品含有少量致癌物質--乙醛,酒進入身體後會製造更多乙醛。為減低酒精對健康造成嘅風險,建議女士每日飲用不多於1份酒精;男士每日不多於2份酒精。

1份酒含14克酒精,即約一杯125毫升的小杯紅或白酒和1小罐300毫升啤酒,一星期至少有兩天不攝取酒精。

5. 含糖飲料

高糖高能量,長期飲用有機會引致過胖或肥胖。而肥胖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經常放臭屁不能忽視

據衛生署資料,大腸癌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病徵:

  • 排便習慣改變,如突然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等情況。
  • 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即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
  • 大便帶血或有黏液。
  • 大便呈幼條狀。
  • 腹部不適,如絞痛或腹脹。
  • 腹部有腫塊及鎖骨上淋巴腺腫大。
  • 後期會出現貧血、體重無故下降及持續性疲倦等病徵。

當中,經常放臭屁亦可能是患上腸癌的警號。據註冊中醫師朱遠婷表示,每人每日至少放屁6至20次,是脾胃消化的表現,如放臭屁就應多加注意。她解釋,屁有臭味一般與飲食不節制有關,包括多進食肥甘厚膩、肉類及辛辣的食物,會伴隨口氣、便秘、大便臭,需清熱導滯,飲食轉為清淡,減輕脾胃負擔。但如果長期在無任何誘因之下放臭屁,則有機會患上腸道的惡性晚期腫瘤,需及時求醫。

更多有關大腸癌的資訊,請看:

【預防癌症】5種預防大腸癌食物 營養師:番薯有助保持細胞正常生長

【抗癌湯水】中醫推介預防大腸癌湯療 雪耳提高病人免疫功能

【癌症治療】癌症不再是絕症?英科學家發現治肺癌及大腸癌萬能療法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責任編輯:羅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