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健康啲】冬天容易瞓捩頸 中醫講解4類體質人士易瞓捩頸【附紓緩方法】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1/01/05 16:18

最後更新: 2021/03/24 12:40

分享:

分享: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Advertisement

      瞓捩頸令肩頸痛足幾日及難以轉動頸部,十分辛苦。今集《活得健康啲》請來迅康復康治療中心註冊中醫陳偉雄及註冊物理治療師李建邦(Arthur),解構瞓捩頸成因及教大家從穴位及運動角度來紓緩瞓捩頸。

      迅康復康治療中心註冊中醫陳偉雄(右)及註冊物理治療師Arthur(左) 迅康復康治療中心註冊中醫陳偉雄(右)及註冊物理治療師Arthur(左)

      冬天及春天容易瞓捩頸

      陳醫師指,瞓捩頸稱為「落枕」或「失枕」,經常發生在春天及冬天的季節,最主要是因為枕頭,太高或太低都會引致瞓捩頸,其次姿勢不好,亦都會引致瞓捩頸。

      並不只是長者經常會遇到,年輕人也會遇到瞓捩頸的情況。

      瞓捩頸最初在睡覺的時候,可能沒有任何異樣,完全不痛。但當翌日起床時便會覺得局部位置非常痛,甚至影響活動能力。如果輕微的話,大約2至3日便會自動康復,但嚴重的話可維持幾星期,最終發展成頸椎病。

      甚麼體質容易瞓捩頸?

      陳醫師指,外傷型、風寒外襲型、氣滯血瘀型及腎虛型較容易瞓捩頸。

      外傷型:因疲勞、扭傷所致,發病急。

      風寒外襲型:受風寒或汗出著涼引起,怕冷,例如頸部受涼,或者出汗後受寒。

      氣滯血瘀型:因疲勞、損傷等誘發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頸部肌肉有觸痛。

      腎虛型:平時體質虛弱,發病較緩慢,頸肩部痠痛,活動不利,伴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症狀。

      基於疾病是年輕化,很多時我們經過把脈,都會發現年輕人都會腎虛!

      不要長期低頭

      要預防瞓捩頸,陳醫師建議我們留意日常生活的姿勢:

      • 不要長期低頭,我們定時定侯都保持一個水平線,對著電腦或者把手機提高一點。
      • 使用合適高度的枕頭。
      • 不要令頸部受寒,天冷時,盡量把衣物蓋過頸部;睡覺時,盡量拉高被鋪,保護頸部,務求肩頸膊位都能夠保暖。

      3個穴位紓緩瞓捩頸

      點擊大圖了解穴位詳情:

      點擊圖片放大
      +8
      +7

      陳醫師分享幾個穴位,大家只要順時針及逆時針輕輕按壓穴位10下,然後停一停,持續1分鐘,便可紓緩瞓捩頸不適。

      合谷穴:拇指及食指相交連接的位置中間點,在第二個掌指骨的中間點。

      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的位置,在頸後面,當我們低頭的時候,摸後面頸,有一個突出來的骨位,稱為頸椎第7節的棘突。

      風池穴:頭頂和後枕骨位於耳朵後方,風池穴兩邊都有,在頸後面,在耳仔及後枕骨位的中間的凹位。

      2個簡易拉筋方法紓緩瞓捩頸

      除了按壓穴位,還有一些運動都可以紓緩瞓捩頸,註冊物理治療師Arthur示範用毛巾鬆動頸關節放鬆肌肉,紓緩瞓捩頸的痛楚,立即睇片!

      【hket TV家庭台】《靚太廚房》美點佳餚 每周六早上新鮮放送:https://bit.ly/38pYEYI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責任編輯:王芷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