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肥胖|BMI達27.5或以上應及早尋求醫學治療 微創手術提升治療效果及康復速度
發布時間: 2025/03/26 08:00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挑戰,有時單靠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的成效有限。上星期我們探討了減肥平台期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針對肥胖症的藥物與手術治療。有醫生提醒,BMI達27.5或以上的人士應及早尋求醫學治療,透過藥物或手術介入減低併發症風險,而且近年更有新的手術儀器配合,提升治療效果及康復速度,呼籲患者積極應對肥胖問題。
寶血醫院體重管理服務主管、外科專科徐俊苗醫生指出,減重藥物主要分為三大類:中樞性抑制食慾類藥物、抑制脂肪吸收類藥物,以及腸泌素類似物(即GLP-1 受體激動劑或GIP/ GLP-1受體雙激動劑)。「中樞性抑制食慾類藥物是一種二合一藥物,結合了低劑量的戒煙和戒鴉片成分,能抑制對食物的渴求。抑制脂肪吸收類藥物則可阻隔油分的消化吸收,適合飲食偏油膩的人士。至於腸泌素類似物,是模仿人體腸道荷爾蒙的藥物,能刺激飽肚感,減低進食量。」不過,選用藥物方面因人而異,徐醫生建議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先嘗試其中一種,如效果不理想,再轉用其他種類,又或考慮併用非手術減重療法如置入胃水球等,以提升效果。
縮胃及繞道手術 可減至三成體重
若藥物治療未如理想,徐俊苗醫生認為可考慮減重手術,目前主要有袖狀胃切除術(簡稱「縮胃」)和胃繞道手術兩種。「縮胃手術把胃部大彎切除,剩下的胃袋呈長條狀,大大減低容量,同時降低刺激食慾的『肌餓素』分泌,令進食量減少。至於胃繞道手術則把胃分隔成上下兩部分,將上部小胃與小腸中後段連接,繞過了原本消化吸收的部分。」兩種手術都能透過改變腸道荷爾蒙,令大腦感到所需能量減少,從而減少進食量,令體重下降。
兩種手術的效果和風險略有不同,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最合適治療方案,舉例來說縮胃手術可減去約兩至三成體重,手術風險相對較低,但並不建議有胃酸倒流者使用。至於胃繞道手術的減重效果可達三至四成,但手術較複雜,且術後有機會出現微營養缺乏問題;此外,由於無法再以內窺鏡檢查原有的胃部,不建議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使用。徐醫生指出,如無特別禁忌,縮胃手術是較安全有效的選擇,即使減重效果稍遜,日後也可按需要轉為胃繞道手術。
微創手術 傷口細小 數天可出院
現時減重手術都採用微創方式進行,只需在腹部開三至五個小孔,再以手術儀器如縫合釘槍切割胃部,整個過程可在二至三小時內完成。「傳統上,醫生需要在腹腔內先用鉗子夾住胃部組織,然後用剪刀剪開,再逐針縫合,整個過程較為繁複,也較容易出現縫合位滲漏等併發症。而新型的內置縫合釘切割吻合器集切割、釘合於一身,使用時只需將胃組織置於釘匣內,釘槍就能在切割的同時打入三排交錯的釘子,將切口緊密咬合,有效防止滲漏,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大部分患者手術後第二天已可進食流質,第三天可嘗試營養補充品,待飲用水份份量達到每日1.5公升,便可出院。
徐俊苗醫生提醒,手術只是減重的開始,患者出院後仍要繼續控制飲食,由於胃容量變小,每次進食量可能只有手術前的三至四分一,更要特別留意蛋白質攝取是否足夠及定時補充水份,以避免脫水。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撰文 : 外科專科 徐俊苗醫生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