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現實的《鬼同你OT》

City

發布時間: 2015/07/24 15:25

最後更新: 2015/07/24 16:1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YouTube 影片截圖)

最近的大台劇集《鬼同你OT》中,陳豪飾演的建築師米開朗(此名字實為Michelangelo的內地譯音-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永不倒的傾斜」高樓,以誇張的傾斜度作為建築設計特色去參加建築設計比賽。

然而,高樓的設計的結構由於過分進取,模型在presentation的時候,發生了structural failure,繼而整個倒下,令米開朗在比賽中敗北。很多同業看到劇情之後,都大嘆大台今次的製作雖然和現實仍然有一段距離,但亦不遠矣。

雖然高登教落「認真你就輸了」,但是筆者有見外間對建築師這行業仍然有不少的誤解,於是就借題發揮,和大家探討下當中的一二。

事實上,不論香港還是國際上,很多的建築師事務所都很踴躍參與一些本地或國際的建築設計比賽。世界上很多的公私營機構,都會舉辦建築設計比賽,去為自己的建設項目征集設計。

當中的原因十分簡單,是因為舉辦建築比賽能夠確保徵集得來的設計的質素。有很多的國家,甚至規定公共項目一定要以比賽的方式來選擇負責的建築師。(可想而知香港的區議會項目,如「不能避雨亭」等是多麼的落後)比賽的方式可以由主辦當局邀請,或者是公開的形式進行。

例如,上年古根漢基金會就舉辦了一個公開的設計比賽,來徵集他們位於芬蘭赫爾辛基新博物館設計。該次的設計比賽吸引了多達1700份參賽作品,打破了歷來的紀錄,成為競爭最激烈的一次比賽。

建築設計比賽已經成為行業的常態。贏得奬項之後,除了得到國際之外,很多時候亦可以奪得該項目的commission。而公開的建築設計比賽同時亦能令一些名不經傳的建築師事務所,得到一些「上位」的機會。

有很多的建築師事務所,尤其是國際知名的,都只會專注於參與建築設計比賽。由於香港政府及公私營機構比較少舉辦建築設計比賽,而且傳媒也比較少報道,因此大家可能來香港的建築師事務所都處於冬眠的狀態。

其實,這些年來,香港有很多的建築師在內地或國際的建築設計比賽中拼博,甚至獲得奬項。只是外界不知所以罷了。

劇集之中,建築師似乎在比賽的最後一刻,仍然對於「永不倒的傾斜」高樓的結構沒有什麼信心,緊張地對着電腦的數據盤算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就永遠沒有可能發生。

在一個建築設計項目當中,設計團隊所提案的設計,由於到一定富有獨特性,結構幾乎都是非常規的系統。縱使項目仍然處於概念設計的階段,一般來說建築師都會邀請一些external consultant加入,為自己的顧問團隊。當中通常都會包括結構顧問公司擔當結構工程師的角色。

有很多的建築設計比賽甚至會像顧問公司包括在設計比賽的評審準則當中。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為設計提案當中,一些比較富挑戰性的結構,提供一些意見、數據、甚至一些counter proposal,去支持和協助建築師創作一個更專業的設計提案。

其中一些知名的例子,例如著名結構工程師Cecil Balmond,以及由他擔任副主席的顧問公司Arup,就喜歡跟一些國際知名的建築大師合作,替他們的建築設計比賽提案出謀獻策。

曾經跟他合作的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包括荷蘭的OMA、日本的Toyo Ito 事務所等。他們合作的比賽項目當中,都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以結構概念作為建築外觀表現的設計特點。例如北京的央視大樓設計,採用了大跨度的設計,對結構造成一定的挑戰。從地面上看,建築體量的重心偏離,有如快將倒下的感覺。

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在地底中其實和後方的建築物相連,使結構中心回歸到平衡點。而且在建築的立面,設計團隊將建築結構的「內應力」(internal stress),轉為立面上玻璃幕牆窗框的線條圖案,使內部的結構概念成為建築的外部表現。這就是建築師的細密心思。

縱使只是建築設計概念比賽,建築師亦不能兒戲的像一些連自己都沒有信心的設計,呈上給比賽評判團。

大家如果想更確切的了解一下,建築師在參加建築設計比賽的時候所面對的壓力,可以參考一下2013年的紀錄片<The Competition>。

它記述了五位國際知名的建築大師,包括Frank Gehry, Jean Nouvel, Zaha hadid, Dominique Perrault, 和Norman Foster的團隊在建築設計比賽中短兵交接,當中的壓力、辛勞、和火花,絕對會比大台電視劇集中所描述的更精彩。

原文刊於網誌《城市研究小組》,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