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波:拆解食物健康的迷思(上)
發布時間: 2015/09/11 11:32
最後更新: 2015/09/11 17:00
小肥波很少頭痛,但最近蘋果日報一篇名為《【吾通吾識】唔想頭痛又傷腦 遠離 6 種食物》的短報導,卻令我痛不欲生。
首先,文中介紹的哪是食物?薯條、雪糕、炸雞髀、咖啡糖是食物,但當中的咖啡因、鹽、糖、反式脂肪最多只能稱作「食物成份」吧?當然,如果你真的只灌這些成份進肚當正餐,你就當我沒說過以上的話吧!
再者,所謂的健康問題,絕大部份無科學實質証據証明由這些食物成份引起,我看是蘋果編輯沒有深究就使用好健康生活網輯錄的假消息。
Anyway, 小肥波就不厭其煩,逐點擊破此篇偽健康文章,希進讓讀者知道這六種成份的真實一面。
咖啡因傷肝、傷腦?
要知道咖啡因會否傷腦,首先要了解咖啡因如何提神。
當咖啡因進入身體時,會分解成 3 種不同的化合物,並阻止腺苷 (Adenosine) 與大腦中的腺苷受器結合,減低睡意、刺激神經活動,並令身體分泌更多「快樂物質」多巴胺 (dopamine) 與腎上腺素 (adrenaline) ,讓人短時間集中精神。
不過咖啡因確實是種毒物,會令人上癮,歐洲食品安全局早前已建議 (註1) 每日不應攝取超過 400 毫克咖啡因,大概就是三杯 8 安士咖啡。而且長期飲用會致令心律不正常、緊張、煩躁、精神過敏等情況。
而去年的研究 (註2) 調查了超過 27,000 多人,當中有逾 14,000 人有飲咖啡的習慣,發現喝咖啡更有機會護肝——無論日飲三杯正常咖啡或是只飲無咖啡因咖啡的人,他們出現肝酵素水平不正常的機會,比普通人低約 25% 。
不過,研究人員就認為咖啡有上千種化學物,暫未知是哪種化學物造成這種效果。
味精會損害神經?
味精學名是谷氨酸鈉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主要由鈉與谷氨酸 (glutamic acid) 組成,前者是食鹽的主要成份,後者是種人體非必需的胺基酸,能組成人體有用的蛋白質。
日常食物中如蕃茄、核桃、豆類、菇類均含谷氨酸,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常成人每日吸收約 13 克谷氨酸,當中只有 0.55 克來自味精。
其實味精是天然存在之物,即使是人工提煉使用,也經已有百多年歷史,一直相安無事——直至60 年代尾味精損害神經一說開始興起 。
當年,美國華裔醫生郭浩民發表了一篇信件(不是研究論文,詳看下圖),指自己來到美國後,每次享用美式中菜後就出現過敏癥狀並稱之為「中菜館綜合症」,他提出疑問:究竟是當中的酒精、香料還是味精所引起?
他在短文結尾中指很大機會是美式中菜含極高鈉(暗指味精是幫兇)引起過敏,但由於沒有足夠人手,無法進行研究,希望有其他醫生能徹底調查。
結果這篇文章引來很多讀者投稿,宣稱自己同樣吃完中菜後全身發熱而且頭痛。其後,更有位名叫 John Olney 的學者在《科學》發表報告 (註3) ,指味精確實導致老鼠敏感,令「味精有害」一說更囂塵上。
不過,這位人兄是將味精打在老鼠皮膚之下引致敏感情況,人又怎會以皮膚進食呢?再者,John Olney 也沒有在報告之中提過味精會影響腦部,相信是有人以訛傳訛,這種錯誤的資訊竟流傳 50 多年之久,實屬悲哀。
而科學界一直以來也對味精進行全面的分析,不單發現味精與這些敏感情況無關係 (註4) ,更發現自以為有「中菜館綜合症」的病人,其實只是心理作崇(註5) ,根本對味精並無敏感(註6) 。所以,味精根本不邪惡,也不會令你變成「低能兒」。
小結
話雖如此,任何食品如被過量食用都會對人體有害。我說,最有害的其實是不求甚解、亂發放訊息的人,令人活在無謂的恐懼之中。接下來我將會解構化糖、精製糖、鹽與反式脂肪對腦部是否有影響。(待續)
報告:
1.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2015).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caffeine1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EFSA Journal 2015;13(5):4102, 120 pp. doi:10.2903/j.efsa.2015.4102
2. Xiao, Q., Sinha, R., Graubard, I. B. & Freedman, N. D. (2014). Inverse associations of total and decaffeinated coffee with liver enzyme levels i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10. Hepatology, 60(6): p2091-2098, December 2014. DOI: 10.1002/hep.27367
3. Olney, J.W. (1969). Brain lesions, obesity, and other disturbances in mice treated with monosodium glutamate. Science 9 May 1969; 164 (3880): pp. 719-721.DOI:10.1126/science.164.3880.719
4. M.F. Kelly, M. F. & Tarasoff, L. (1993). Monosodium L-glutamate: A double-blind study and review.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December 1993; 31(12): pp. 1019-1035. doi:10.1016/0278-6915(93)90012-N
5. Woessner, K.M., Simon, R.A., Stevenson, D.D. (1999). Monosodium glutamate sensitivity in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 Aug; 104 (2 Pt 1): 305-10.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091-6749(99)70371-4
6. Raif S. Geha, R.S., Besiser, A., Ren, C. & et al. (2000).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ple-challenge evaluation of reported reactions to monosodium glutamat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0 Nov; 106 (5): 973–980. DOI: http://dx.doi.org/10.1067/mai.2000.110794
原文刊於作者fb專頁「小肥波」,及立場新聞,獲作者授權修改及轉載。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令人頭痛的蘋果〉
撰文 : 小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