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牽着孩子上學的必經路

休閒 13:55 2015/10/27

分享:

分享:

手寫的校名充滿樸素感。(張永康攝)

遊過長長「鐵路河」,從屯門站出口沿杯渡路一直走,走到馬路盡頭,上山的分岔路口。

右邊是通往郊野公園的行山徑,左邊有一條小路,路旁立了一個白色牌坊,用黑墨水寫上「鄉師自然學校」,稍歪的字體,顯然是手寫字跡。

這是少數不隨波逐流的媽媽,牽著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

長長樓梯,拾級而上,兩旁盡都是綠。野樹野草、野蝶野蜂,有一刻真有「秋高氣爽登高去」的幻覺,多虧樹枝上掛著德蘭修女語錄,把魂魄拉回現實。

踏一級數一級,不消一會就來到鐵閘門前,總共百多級樓梯,尚算輕鬆,對小孩子該剛剛好。

長樓梯旁,掛有幾幅德蘭修女語錄。(張永康攝)

抬頭看,座落在山林間的鄉師自然學校,一點也不隱秘,並非外觀太奪目,是聲音出賣了它。

未見其貌,先聞其聲,課室明明離很遠,孩子的吵鬧聲仍清晰入耳,幾乎響徹整個山頭。不得不說,

也太吵了吧。

自然學校是一所非主流小學,以「自然、人本、自主」為教學理念。開辦8年來,一直堅持實踐「求學不是求分數」,校長小雨接受TOPick專訪時表示,自己從社工轉投身教育工作,是因相信教育除了讀書、做功課、操練考試,還有另一條出路。

校舍座落山林中,脫離城市繁囂。(張永康攝)

究竟自然學校的校園生活是如何?

一個短髮活潑女生首先迎接TOPick 編輯:

你好,我是明珠!

她是明珠老師,明珠是她的「自然名」。在這兒,每人都有一個專屬的自然名。小白兔、雪豹、火星、蟬在自然界不可能共處,在校園卻可一同遊玩。

明珠帶TOPick 編輯四處參觀,從鐵閘進校先來一個球場,再上樓梯經過飯堂,抵達高兩層的主校舍。

樸素的白色外牆,油漆有些剝落,牆壁柱樑都成了畫紙,讓同學直接畫上作品「貼堂」。

上層是一般課室,底層則劃為校務處、圖書館、音樂室、美術室等,對出是個大操場,旁邊有全校唯一的廁所,轉入校舍後方是長滿花花草草的小後園,還有同學的「秘密基地」。

牆上柱上畫滿七彩顏色的圖案。(李海藍攝)

下午2時正值小息時間,小小校園吵鬧又熱鬧,自由得連校務處都讓同學自出自入,不,是跑出跑入才對。

操場上有同學追逐叫嚷,遠處看到一個男孩一動不動坐在地上,湊近看才發現他正手執放大鏡對準一塊枯葉。

下午陽光正猛,光線穿過鏡片聚焦,枯葉燒出一個個小洞,白煙裊裊升起。太久沒看過這麼原始的玩意,記者一時興奮問:

真的燒穿了呢!你等了多久?

就一個小息。

男孩依舊盯著枯葉,冷冷回答,像是沒甚麼大不了。

男孩用放大鏡聚焦陽光,點燃枯葉。(張永康攝)

隨明珠走進美術室,作品貼滿四面牆、堆滿每個角落,前方的書架放著漫畫和唱片,用「凌亂美」形容最貼切不過。凌亂當中,一個穿拖鞋的年輕男人倚著桌子,直視闖進課室的二人,明珠笑著介紹:

這是天翔老師,專教美術的。那蹲在書架前的男孩是唯一一個參與我們實驗中學課程的學生。

仔細一聽,美術室播著熟悉的音樂,TOPick 編輯脫口而出:「這是My little airport。」天翔聞言一笑,說上星期才聽了他們的音樂會。

同學專挑細小葉子,摘下來玩。(李海藍攝)

繞到課室後,來到小後園,幾個同學在玩「煮飯仔」,正確來說是「大自然版煮飯仔」。他們拿著一塊棄掉的磚頭往地上砸,弄出碎片當「調味料」,再摘下旁邊細小的葉子當「米飯」。明珠見同學摘葉子,問他們:

你們覺得葉子喜不喜歡被人摘?

並提議拾地上的葉子玩。另一邊廂,有同學在把玩蟲子,明珠轉身又說:

牠也有爸爸媽媽,所以你們玩一下就要放牠回家了。

沒有責罵,只有對話。

脫去校服的束縛,同學在校園生活,就如同孩子在大自然遊玩。換上自然名字,師生平等的稱呼,象徵平等的互相尊重。

同學不用穿校服,無拘無束。(張永康攝)

你或會好奇,這兒的孩子相比一般學校的有甚麼不同?

以TOPick 編輯觀察所得,分別有三:

一,嗓子較大;
 

二,較常被蚊子叮;
 

三,要麼不笑,要麼笑得很真。

自然學校基本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