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無門》在黑暗中燃點希望

休閒

發布時間: 2016/03/04 14:04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在去年康城影展一鳴驚人的匈牙利電影《天堂無門》(Son of Saul),以破格影像風格拍出二戰集中營的震撼經歷,在多個電影頒獎禮包括金球獎皆獲最佳外語片,如無懸念,奧斯卡小金人應手到拿來。究竟,此片有何吸引力?

以二戰集中營為背景的電影很多,最出名自是史提芬史匹堡的《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這齣匈牙利新導拉斯洛尼美斯(Laszlo Nemes)的首導作,製作規模沒那麼大,也類似意大利片《一個快樂的傳說》(Life is Beautiful),同樣講述一個父親,如何在一個慘絕人寰的絕境中,找尋微不可見的最後一綫尊嚴。

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第一身視點 營造恐懼

戲中男主角 Saul 是二戰期間德軍集中營內的「特遣隊」成員,這些由猶太壯丁組成的隊伍,職責就是每天處理在毒氣室內死去的同胞,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己本身其實只有幾個月壽命,因為德軍定期就會更換特遣隊,而舊人就成為下一批被處理的屍體……

導演拉斯洛尼美斯原是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Bela Tarr)的助理,此處男作最革新手法,是經常以手提長鏡頭緊追男主角的第一身視點,配合大量淺焦畫面,令觀眾只看到主角想看到的事物,但也營造了一股無以名狀的壓迫和恐懼,這也是導演希望直接給予觀眾的觀影情緒。

當 Saul 發現一名在毒氣室倖存,隨即被德軍殺掉預備送往解剖室的小男孩,悲痛莫名的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具聲稱是他兒子的小屍體舉行一個猶太式葬禮。

尋找祭師 舉行葬禮保尊嚴

鏡頭隨着這個特遣隊成員游走於集中營每個角落,目睹他在每天被運入來將被屠殺的人群中,找尋能主持喪禮的祭師,耳聽着毒氣室內的哀嚎聲,也見到他的同袍正在密謀着逃亡,就算大屠殺每天無間地進行,Saul 看似無動於衷,只專心一意進行自己的計劃。

這種完全第一身的視點手法,雖局限了敘事角度,卻如導演所指,可營造身歷集中營的深刻體驗,切身感受充滿絕望的殘酷環境(其中一場深夜活埋猶太死囚的場面尤其震撼),Saul 為了一個死人而捨棄了自己的性命,無論最後成功或失敗,他已經在一個喪失了人性的困境中,找到了生而為人的價值。(上映日期:3 月 3 日)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為何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熱?《天堂無門》將納粹集中營拍成人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