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露宿生活=學做乞兒?
發布時間: 2016/04/12 17:29
最後更新: 2016/04/12 18:57
今午有一間中學的學生在旺角區某道行人天橋上進行街上模擬露宿體驗。當體驗將近尾段時,突然有一位滿帶怒氣的女士,走到其中一位仍臥睡在地的同學身邊,大聲地查問他學校的名稱,並說要見負責的老師作出質問,更準備用手機向這位同學影大頭相。
於是,自己立即上前制止這位女士有關的舉動。對方見狀,立即衝着而來說 :你是負責的老師嗎?
我 : 你好!請問有乜嘢事可幫到你?
她 : 你地係D乜嘢學校?乜嘢中學呀?為人師表,竟然唔係教佢地向上流,出人頭地,反而教佢地做乞兒?
這位女士旁邊站着的一位婆婆,亦跟着話 :
係啦~ 真係冇陰公!唔讀好書走去學做乞兒。我個孫依家就係聖XX讀小學喇,睇吓幾叻仔!
而這位婆婆口中所言的孫仔,他的手正拖着的,就是眼前這位女士。
而我卻隨即回應 :
點解一定要向上流呢?其實過往有不少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也參與過同樣的關懷貧窮街上露宿體驗了。
而身旁負責的老師也開口說 :
今次的體驗活動,校方及同學的家長是知道及認同的。
這位女士聽完之後,變得更為激動,認為我們在講大話。更不斷吵嚷着說,一定要知道學校及老師的名稱,並會向教育署及吳克檢局長投訴,指有關「學做乞兒」的活動是不知所謂,誤人子弟。
最後,我把自己的中文全名及機構名稱告知了她 :
如果你真係去投訴,就去投訴我啦!多謝哂!
或許在這件事情上,這位女士的言行態度是過份激動。但無可否認,她言談中所提到「向上流」的人生價值觀,卻好像這個老中青的「身教」榜樣模式,潛移默化地,一代一代承傳下去。他們透過功能論,認為社會必需要有貧窮的存在,因為唯有貧窮的存在,才能夠使一般的社會大眾了解到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夠避免成為貧窮的狀態。「貧窮」就是羞恥、卑微、無能力及無貢獻的代表意思。
事後在debriefing中,問同學們對經歷這件事的感受。他們都說感受很深刻,很真實地體會到真正的露宿者和貧窮人在社會上,所面對及承受對自己不同的標籤、欠知及誤解,心情是沉重與無奈。但同學們最後話 :
雖然縱使有人不認同他們所做的體驗,但卻好清楚自己做緊乜,為乜嘢而做,就係要感受社會上好多仍然被歧視嘅人,呢份灰色的感受。
而我自己亦希望,能夠繼續在這「誤人子弟」的崗位上,獻上點點綿力。
原文刊於Peter Chiu facebook,獲作者授權轉載,原題為「向上流的價值?」。
撰文 : Peter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