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逝世要留殮房幾多天?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7/31 15:59

最後更新: 2016/07/31 16:20

分享:

分享:

殮房,是一個令人忌諱的房子,死亡,是一個令人忌諱的名詞,但一名「小薯仔」醫生卻花上前半生,埋首殮房解剖「醫治」死人,又執筆為「死人」維權,只因覺得香港人有權死好一點。

回望時至今日醫院殮房都是隱蔽的,在瑪麗醫院當解剖病理學顧問醫生的陳嘉薰直言「不忿氣」,冀醫院重建可帶來改變港人對死亡認知的契機。

不說不知,港人於公院去世後,平均要在殮房待上20天,才舁送火葬場或殯儀館。若院方設有瞻仰室,親友其實可於辦公時間預約探望死者,於瞻仰室安然告別親友,例如瑪麗醫的瞻仰室叫「惜別坊」,但這類殮房服務,又有多少人知道?

瑪麗曾有調查發現,僅54%喪親者知悉該院設有瞻仰室,可看望先人。

即使我作為醫科生,入殮房前都只係得兩個印象,一係擺放遺體的地方,二係學習驗屍的地方。

陳嘉薰在上月出版本港首部殮房書籍《最後的房子》。他尤記得十多年前,太太的嬤嬤去世,殮房沒空間讓她躺下,外父終要蹲在後樓梯替她抹面,還要有外人路過。

兩個禮拜前談起,他仍在自責,好內疚何以沒多付點錢予殯儀館的人,避免這般待遇。

陳認為社會忌諱是殮房服務被忽視的箇中要因,沒人討論和追究,一切就得過且過。他憶述,約20年前他甫出道時,病房早用上電腦,殮房卻仍由人手登記遺體,後來接連燒錯、剖錯遺體,局方才急撥資源改善硬件。

當年在老闆授命下,陳嘉薰在半推半就下管理起醫院內最隱蔽的「爛攤子」——殮房。今天他已視之為一己使命,冀藉多家公院如瑪麗、聯合、廣華、葛量洪等陸續重建,規劃更人性化的服務,包括令陳設、制度更貼近生者需要。

現時,部分院舍已為接受紓緩治療的末期病人,提供裝潢擺設恍若睡房的告別室,陳嘉薰認為殮房瞻仰室該朝相同方向。「紓緩治療科同殮房對屋企人哀傷的處理應該係一脈相通」,瑪麗醫院正仿傚外國,嘗試將兩項服務連成「臨終關懷」(end-of-life care)來推動,「不然病人死掉那刻,就不用再(幫家屬)面對死亡、處理哀傷?」

【其他熱話】藥房7折售半島嘉麟樓月餅 難分真與假?
【其他熱話】「泊霸」拖欠55萬泊車費 點解機管局束手無策?
【其他熱話】美食車$88食個包太貴?黑毛豬原來是午餐肉!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