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責罵不讚美 日本心理學家的「不教養」育兒法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2/13 11:5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8

分享:

分享:

(pakutaso)

網絡曾流傳過一段影片,鴨媽媽帶着一群鴨寶寶上樓梯,但樓梯太高,鴨寶寶走得一歪一倒。已走畢的鴨媽媽站在樓梯盡頭等候,既沒催促也沒協助,直至等到最後一隻跌跌碰碰無數次,終於完成任務後,鴨媽媽才拉大隊繼續上路!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一套教養兒童哲學,沒想到在鴨媽媽身上被完美地體現。

日本哲學及心理學學者岸見一郎於2013年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以對話形式展現奧地利心理學家的處世哲學,除了長踞日本亞馬遜暢銷榜300天外,在台灣也相當暢銷。

岸見一郎是如何認識阿德勒的理論呢?是因為小朋友!他和太太要上班,只好平日將兩個小孩送到託兒所。就在他兒子兩歲時,竟擅自離開託兒所出走。雖然很快便尋回,但他對於教育兒子的問題卻苦無對策,於是友人便推介他看阿德勒的著作,同時亦為他開啟研究的大門。

平等態度是關鍵

與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和榮格齊名的阿德勒,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遇上孩子行為上有偏差,你會怎樣處理?理性的你可能會第一時間思考背後的原因,不過阿德勒認為,「為甚麼」有時是連心理學家都難以回答的問題。

岸見一郎解釋:

因為問這個問題的人,想得到的答案並不是行動的『原因』,而是『目的』。但就算是一個成年人,突然被問到做某件事的目的,也常常回答不出來。

例如問小朋友為何不跟親友打招呼,得到的回覆總是沉默。若然小朋友屢勸不聽,在無計可施之下,失去耐性的家長大概也會陷入責罵的循環中。

不過試想像,若果孩子是你的朋友,你們的關係是平等的,你還會以責罵、輕蔑的方式跟他對話嗎?阿德勒認為教育孩子,應建基於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最真實的樣子。無條件信賴孩子,建立起夥伴關係。與其謾罵孩子,令孩子疏遠自己,倒不如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找出問題的根源。

同時亦不過度地讚美孩子,令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生,要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反而應要多跟孩子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令孩子更加有勇氣,不害怕挫敗和別人的評價。

這種教育方法看似很「無為」,但其實要實行,可能比「有為」更加之難。

info

《不教養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

定價:280新台幣(約港幣70元)

(出版社提供)

【其他熱話】前救護員憶靈異奇情 勿對死者照片說:後生時幾靚【有片】

【其他熱話】沈祖堯減肥32磅做「瘦雞」 參加10公里跑步繼續健康人生

【其他熱話】「肥仔開倉」遊牧式經營突圍 價錢平過上淘寶?

撰文 : 周倩炘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