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台灣女童食魚生  肛門夾出2.6米長寄生蟲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6/14 19:08

最後更新: 2017/06/14 19:21

分享:

分享:

港人愛吃魚生,但魚生內可能充滿不同的寄生蟲,台北一名平常會吃魚生的8歲女童,因感到肛門痕癢有異物而求醫,醫生竟從她的肛門夾出長達2.6米的寄生蟲,狀甚恐怖!醫生建議食物要煮熟,減少感染機會。

涉事的8歲女童,早前大便時因感到肛門痕癢、且有異物感,家長帶她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其肛門有蟲在蠕動,之後醫生在其肛門夾出一條長達2.6米的活蟲,之後證實該蟲為「廣節裂頭絛蟲」。

女童平常會吃魚生、且曾在台北市的山區景食魚生,醫院懷疑有廣節裂頭絛蟲的幼蟲、寄生在魚生體內,女童食魚生後,幼蟲吸收腸道養分長成絛蟲,估計絛蟲至少寄生在其體內逾2個月。

台灣三軍總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王志堅指出,「廣節裂頭絛蟲」又稱「魚肉絛蟲」,是最大、亦是最常見的人類絛蟲。未成熟的蟲卵通過糞便排出後,約在18至20天後成熟,產生六鉤幼蟲,進而發育成裂頭蚴,若被淡水甲殼類或小型淡水魚吃下肚,就成功遷移到魚肉中生長;之後會經由食物鏈陸續感染到鱒魚、鱸魚等較大型的魚。

他表示,市民亦常因生食魚肉而得病,而寄生在人體小腸中的絛蟲最長可超過10米;未成熟的蟲卵,可從節片產出100個蟲卵,蟲卵會再由糞便排出再進入環境中,因此受感染約5至6周後,蟲卵就會出現在人的糞便中。

王志堅又指出,裂頭絛蟲病可長期感染,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少數可能出現包括腹部不適、腹瀉、嘔吐和體重減輕,大量感染或出現腸阻塞、蟲體節片移動導致膽囊炎或膽管炎等症狀,大多的裂頭絛蟲病經適當治療都可治癒,不過市民應避免食生的食物,最好煮熟以減少感染機會。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杜啟泓早前接受訪問時曾指出,「廣節裂頭絛蟲」是其中一種可在鮭魚等淡水魚類中發現的寄生蟲,它會吸收人體的維生素B12維生,長期可導致寄宿者貧血。他強調,任何產地、任何餐廳,任何部位的魚生均有一定危險,要預防寄生蟲寄生,最關鍵是避免生食。

而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曾祈殷早前接受訪問時亦曾表示,進食帶有絛蟲的刺身後,絛蟲可長時間逗留體內,部分患者或會出現肚痛、飽飽滯滯等徵狀,

會覺得古靈精怪地肚痛,或感到肚內有東西在郁動!

由於絛蟲可於腸道內生長及綣縮,最長可達15米,患者更有機會出現腸塞、嘔吐等徵狀;絛蟲與異尖線蟲均可出現於三文魚,惟後者可穿破腸壁、疼痛徵狀可於數分鐘至幾小時內就出現,並無高危感染人士:

是看看你是否好彩、食刺身有否食中!

他提醒,所有海產都有機會帶有寄生蟲,正服食抗排斥藥、類固醇藥等抵抗力差者,就應避免進食刺身。

本港食安中心亦提醒,食物業界應將供生吃的魚類,於-20°C或以下冷凍7天,或於-35°C冷凍約20小時,殺死魚內的寄生蟲;而長者、幼童、孕婦及免疫系統較弱等高危人士,亦不宜生吃魚類,強調酒、醋、日式芥辣、黃芥辣及香料等,均不能殺死海產內的寄生蟲。

事實上,吃魚生後肚子長出長長寄生虫的個案,屢見不鮮,去年4月,台北一名接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的32歲女子術後仍覺肚痛,進行X光檢查後,醫生推測因其腸胃道塞滿宿便,遂開瀉藥予她服用,之後她拉出一堆寄生蟲,最長達46厘米,確認為「廣結裂頭絛蟲」,估計是她吃了含寄生蟲卵的魚生所致,她接受台灣傳媒訪問時表示,不會吃夜巿的魚生、而是去高級日本料理餐廳進食。

【延伸閱讀】日本女星吃魚生染寄生蟲 食安中心教點食最安全

【延伸閱讀】吃魚生46cm寄生蟲塞腸  專家:可穿血管去其他器官

【延伸閱讀】吃魚生會令肛門痕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