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要飲青紅蘿蔔湯 常嘆冷氣煲湯加淮山補氣
發布時間: 2017/08/01 17:2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2
近日天氣十分悶熱,在室外一會兒就已汗流浹背。在中醫角度,不同食材有寒熱之分,因此夏天自有適合的湯水食材有助清熱。TOPick訪問了註冊中醫師邱宇鋒,分析不同湯水食材的功效,以及適合甚麼體質的人。
1. 在炎熱天氣下,哪些食材適合煲湯?
天氣酷熱,飲食要順應四時,可適量進食清涼的食物,冬瓜、節瓜、苦瓜、黃瓜、青紅蘿蔔、白菜都是理想選擇。如要煲湯,可選擇有清涼解暑作用的材料,如冬瓜、荷葉等。
至於煲湯水的食材配搭,就悶熱潮濕的夏季而言,常會配搭兩類食材:
第一:祛濕
例如扁豆、茯苓、赤小豆、薏米,針對夏天濕重、周身困重、頭脹、乏力、消化不良、大便稀爛的人。
第二:補氣
因現代香港都市人的生活多坐少動,愛嘆冷氣,普遍形成脾虛氣虛的體質,徵狀包括胃脹、消化不良、易疲累等。而因夏天出汗多,體力消耗大,容易形成氣陰兩虛的身體狀態。因此在煲清熱去濕解暑湯水時,最好能適度加入有健脾補氣功能的藥材,例如黨參、黃芪、五指毛桃、淮山等,補中益氣,扶正補虛。
以香港人常喝的青紅蘿蔔湯,可加入扁豆、赤小豆、薏米助祛濕,另外五指毛桃、淮山則可扶正補虛。
不過邱宇鋒提醒,所謂夏天適宜進食清涼食物,也要因應個人身體情況及脾胃運化功能,切勿多吃,尤其體弱脾虛者更不要吃得太頻密,畢竟性質偏涼的食材或藥材會對正氣及脾胃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2. 哪些食材要避免加入?
太滋膩的補陰藥如熟地、花膠、玉竹等,如非身體病情需要,不建議在夏日使用,以免滋膩礙胃,影響消化。
3. 中醫所指的中暑與西醫有何不同?
中醫所謂的感暑或中暑,意思較傾向類似西醫的熱衰竭(heat exhaustion),而不是由於核心體溫失控而造成的西醫中暑(heat stroke)。
中醫在盛夏的感暑或中暑,多數是指陽暑,隨會有渾身灼熱、心煩、大量出汗外,暑熱侵襲最容易導致氣陰兩虛,會表現為全身乏力、口乾、胸悶氣促、冇胃口、胃脹噁心、夜睡不寧等表現。
要改善這種因暑熱傷氣而出現氣陰兩虛的失調,可從補氣及養陰兩方面入手。古人有一道藥方叫生脈散,裏面有人參、麥冬、五味子,可作為參考。
益氣養陰茶飲建議:
材料:太子參10克、麥冬10克
製法:用沸水沖泡15至2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一次。
功效:針對盛夏暑熱傷氣,有補氣養陰功效。
注意:感冒忌服,體質偏熱者可用花旗參代太子參,如口乾較嚴重可加烏梅一顆,有生津作用。
【延伸閱讀】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延伸閱讀】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延伸閱讀】流感來勢洶洶 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