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腹部4穴針灸 可減頸痛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0/25 07:00

分享:

分享:

低頭族長期用智能手機,易致頸痛。中大中醫學院與博愛醫院研究發現,於腹部4個穴位進行「腹針治療」,可有效減輕頸痛程度逾4成,療效於治癒後可持續3個月。

有脊醫表示,頸痛求診增,8成屬低頭族,年輕上班族居多。

頸痛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主因是工作姿勢不良、血液循環欠佳或缺乏運動等,導致肌肉長期繃緊和疼痛;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和車禍或運動創傷的急性損傷等,都會引致頸痛。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創會主席陳允灝表示,近年手機普及化,臨床所見頸患求醫個案趨增,以前腰、頸求診比例為5比5,現時頸患求醫已佔6、7成,以20至40歲上班族為主。

他稱,8成頸患個案與使用手機有關,求醫時大多發現頸椎孤度反轉,頸本身向後彎,現在向前彎,多與過分低頭用手機或電腦有關。

中大醫學院中醫學院與博愛醫院於2014年11月至去年3月期間,對154名頸痛平均持續達6年、年齡介乎20至62歲的頸痛患者進行研究,一半人進行腹針治療,取穴「中脘」、「商曲」、「滑肉門」及「關元」,另一半人做俗稱「假針」的安慰治療。

【延伸閱讀】頸痛困擾8年 吃藥換枕無果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周共6次、每次半小時的治療,接受腹針治療者,頸痛及活動功能改善二成八,頸痛程度亦減輕逾4成,較接受安慰治療的改善幅度多約兩倍;其中患者接受首次治療後,痛楚平均減少14%。

博愛醫院中大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沙田)中醫服務主任郭元琦表示,腹針是近20年流行的新針灸療法,幾近無痛及安全性高,通過針刺腹部特定穴位較淺層面,來調節臟腑功能及局部經絡,避免使用頸部穴位,降低疼痛感及治療風險,而腹針亦不會有刺進內臟的風險。

但郭提醒,孕婦、凝血病障礙患者、腹部皮膚破損、腹部出現過敏發炎、腹痛患者所等,未必適合進行腹針治癒。

陳允灝補充,頸患情況多以數年計,初時或會感頸部攰及痠痛,隨後有機會感手痲痺乏力、有針刺之感,如頸椎持續壓住神經綫,會出現頸源性頭痛。他建議用手機時應每隔20至30分鐘休息,進行仰頭等頸部伸縮運動,以中和頸椎向前傾的壓力。

【其他熱話】蹤9年研究指糖刺激癌生長 醫生:不過量食糖不礙健康

【其他熱話】曬錯陳皮行氣變破氣 中醫師:青皮曬10年都不會變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