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290萬人患高膽固醇 拆解港人壞膽固醇元兇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1/27 18:44

最後更新: 2018/06/22 13:17

分享:

分享:

衛生署最新人口健康調查與10年前同類調查相比,本港患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人數都有上升,其中高膽固醇問題較嚴重,推算10年間多了110萬名患者。究竟港人飲食習慣10年間出現了什麼問題,才使高膽固醇患者如此急增呢?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指出,按調查人口比例推算全港情況,與11年前比較,高膽固醇人口由180萬上升至290萬,足足升了110萬;超重和肥胖人口由225萬升至297萬;高血壓人口由152萬增加至164萬。

陳漢儀解釋,除了受基因、生活習慣、人口老化影響外,香港社會經濟能力亦息息相關,「可能同物質富裕,市民可能食山珍海味、豐富美味食物多咗有關。」

膽固醇是脂肪的一種,它是細胞膜、膽汁和多種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因為膽固醇不溶於血,在進入血管送到身體不同器官前,膽固醇會與脂蛋白結合並由其包覆。血液中過量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內壁,造成血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當供應血液給心肌的冠狀動脈阻塞時,就可能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亦稱為冠心病)。

不少人以為高膽固醇是吃太多蛋黃和魷魚等食物有關,但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及美國全民飲食指引(2015-2020)已經取消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的建議。一般健康人士都可以進食適量雞蛋、魷魚、鮮蝦這類大家認為「高膽固醇」而「低脂」的食物。

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早前已解釋,最新研究顯示食物中的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增加身體內的膽固醇,

因為身體內約7成的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出來。

加上身體有調整機制,如果偶然從食物中攝取多膽固醇,肝臟會自動調節,令膽固醇水平維持達平衡。

相比蛋黃、魷魚等大家認知為「高膽固醇」食物,其實高飽和、反式脂肪食物對身體內膽固醇的影響更大。因此,如不想膽固醇超標,要戒的是高飽和、反式脂肪食物。

【延伸閱讀】港人高鹽少菜不健康 15至84歲半數屬肥胖

高飽和脂肪食物,包括排骨、肥豬肉,而煙肉、腸仔和午餐肉等加工肉食,都是高胞和脂肪食品。事實上,最新人口健康調查亦顯示46.5%的15 歲或以上人士平均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罐裝肉、火腿或香腸等加工肉類和相關產品。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的男性 (51.3%) 相對女性 (42.2%) 為高。

按年齡組別分析,每星期至少食用一次加工肉類和相關產品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由15至24歲的60.1%下降至85歲或以上的19.4%。

至於反式脂肪食物則例如煎炸食物、用植物牛油製造的酥皮蛋撻和曲奇餅,亦是壞膽固醇的元兇。

Gloria解釋,以上「壞脂肪」類食物會會影響身體機能,致身體製造比正常量多的膽固醇,反式脂肪食物更會提升體內的壞膽固醇,同時降低好膽固醇水平。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最新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上限是不多於整體熱量攝取的5至6%,以一個每日平均攝取1800千卡熱量的成年女性為例,每日應攝取的飽和脂肪酸不應該多於約10至12克,而反式脂肪則愈少愈好。

至於海鮮,因大多屬低脂食物,對體內膽固醇影響反而不大。

【延伸閱讀】1/3 香港人膽固醇超標?教你輕鬆趕走膽固醇

【其他熱話】台灣發指引兒童及孕婦勿吃吞拿魚 4種水銀魚愈食愈無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