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明哥精神6年無間斷向無家者送暖 80後女生:這種快樂是用錢買不到【有片】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3/11 13:26

最後更新: 2019/03/15 17:59

分享:

分享:

80後女生徐靜雯(Kris)為更好幫助無家者,於今年1月底創辦非牟利團體「無名共行」。

2019年一開始便接二連三發生無家者猝死事件,上月政府更在深水埗無家者聚居地進行清場,無家者的生活慘況驟現眼前。為了讓無家者仍感受到人間溫暖,探訪無家者已6年的80後徐靜雯(Kris),於今年1月底創辦非牟利團體「無名共行」。

現時「無名共行」團體共有5位成員,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平日上班,成員只能靠公餘時間和週末探訪無家者和其他弱勢群體。他們期望透過「無名共行」,以一視同仁的心態幫助弱勢社群。

無名共行的意思是無分你、我、他(她),不分社會的地位,用平等的心態,幫助一些弱勢社群。我們就像一班醫護人員,無分救助者的身分,或是非黑白去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無名共行」幫助弱勢社群時不分身分地位,一視同仁。(圖片取自無名共行Facebook)

Kris創辦「無名共行」並非興之所至,而是經過長年的自發性探訪弱勢社群活動。早於5、6年前,香港政治對立事件,就引發Kris關心本港的弱勢社群。

之後,Kris參與深水埗北河街明哥派飯活動,而派飯的對象主要是無家者。從那時起,她就開始關注無家者群體,並展開她6年無間斷探訪的義工生涯。

生存困境惡性循環

在這6年內,Kris接觸的無家者主要是介乎50至70歲的男性,小部分則為40至50歲女性。

無家者經常被標籤為「好吃懶做」和「影響市容」等污名。Kris指出每個無家者均有不同的問題、困難,最常見的是與家人相處有問題,逼於無奈離家而露宿街頭。

無家者想自食其力也困難重重。Kris指出很多僱主都要求員工要有住址證明,而這正是無家者所缺乏的,變相他們只能找散工來做。

散工沒有固定工作日數、時數,無家者未必每天都有工返,但有僱主卻要求儲夠一星期的工作時間才肯出糧。

更甚者,因現存勞工法例未能完全保障無家者權益,有僱主不但會壓價,更會走糧。

在上述的情況下,無家者要面對「無足夠工開、有工開未必有糧出」,所以連溫飽的基本生存條件也無法達到,更妄論要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租一床一房。

團體身份有助合作

在「無名共行」未成立之前,Kris和其探訪小隊成員已接觸無家者一段時間,起初靠派發物資如乾糧、水等為主。

初時做義工的時候,無家者對義工隊都有所戒心,不太願意分享自身的事情。

成立團體以前,Kris和成員已有數年探訪無家者經驗。(圖片取自無名共行Facebook)

日子有功,團隊成員現時和無家者情同朋友,無家者會將自己的故事和找工作、生活上的難處向他們傾訴。

經過幾年探訪,Kris決定成立非牟利團體「無名共行」,這樣能有利其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或增加轉介工作予無家者的機會。

另一方面,成立「無名共行」可以令不同機構認識團體內的義工組織、理念等等,增加機構對義工的信任,促進合作,以幫助更多的弱勢社群。

除了無家者,Kris和成員也會探訪基層市民和獨居老人等弱勢社群。(圖片取自無名共行Facebook)

無家者也有技能

因應無家者的需要,Kris會透過朋友和「無名共行」Facebook專頁徵集物資,如現時無家者最需要的物資是獨立包裝的乾糧、中碼至大碼男性二手褲衫、新的內衣褲與襪等。

無家者最需要的物資是獨立包裝的乾糧、男性褲衫、全新內衣褲與襪等。(圖片取自無名共行Facebook)

習慣施予物資的我們,未必會聯想到,我們和無家者也可以是互相幫助的關係。Kris說:

無家者多數是長者,他們在社會上曾經貢獻不少。無家者是一種標籤,事實上他們都有一定的技能,例如有做鋁窗的師傅,會做社區導賞員帶學生認識香港社會變遷等。

6年無間斷探訪無家者,不去逛街看戲,Kris認為:

學習互相幫助,影響身邊的人,這種快樂是用錢買不到

Kris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認識無家者的困境,不再標籤他們,從而伸出援手。(李榆佳攝)

長遠來說,Kris希望社會各界可以在住宿和工作上幫助他們,不再污名化無家者,學習以平等的心客觀看待和幫助他們。

*「無名共行」現時只接受捐贈物資,有意捐贈者請前往Facebook專頁「無名共行」以獲得更多資訊。

作者Profile

傻的 媽Carzy Mum由數個年輕人組成,透過走訪大街小巷跟不同的人對話,寫下一個個大城市小故事,讓大家認識社會的多元化聲音。
Facebook:傻的 媽Carzy Mum

撰文 : 阿布@傻的 媽 (特約作者)